山东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不断加速,加之监管部门的要求,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改变经营策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持续丰富,贷款技术日益先进,贷款模式不断创新,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已取得相当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相较于中小型银行来说,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富国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大型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贷款 富国银行 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对公客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中型企业,一类是小微企业。由于小微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经营规模小,缺少抵押品等固有缺陷,商业银行对其发放的贷款,风险大且成本高。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①]更倾向于发放大中型企业贷款,而忽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近年来此种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业银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小微企业,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大中型企业贷款市场趋于饱和。近年来,金融脱媒进程加速,更多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融资,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其议价能力在增强。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加入,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中型企业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在大中型企业贷款市场很难有更大作为。二是小微企业贷款变得有利可图。首先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对大中型企业贷款息差收窄的同时,也使得银行能够根据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度,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由此,银行更有积极性去支持小微企业。其次,《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业银行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对商业银行而言,开展小微企业贷款能够减少资本消耗。三是政府强制性规定。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12年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454.53亿元,增幅17.97﹪,远高于全部贷款12.79﹪的增幅。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疲软”,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少商业银行开始缩减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大型商业银行应否继续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以及如何开展,成为摆在学界和业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已获成效
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监管部门的要求,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开拓力度。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持续丰富,贷款技术日益先进,贷款模式不断创新,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已取得相当成效。
(一)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1.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数量与占比。截至2012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 11.58 万亿元,同比增长16.6%,比上季度末低 4.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8个和1个百分点,比同口径企业贷款增速高3.3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8.6%,与上季度末持平。全年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4.75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4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 34.6%,比前三季度占比低 0.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快于各项贷款,不过年末增速有所放缓。
2.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数量与占比。截至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078.5亿元,增速达13.36%,比同期公司类贷款高近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建设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同口径的公司类贷款增速,仅工商银行未能超过公司类贷款平均增速,但工商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公司类贷款的比重比较高,达29.06%。而四大行总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20.9%,这个数字相对于小微企业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它庞大的融资需求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34.61%,大型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表1 2012年末各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增速(单位:亿元)
银行 |
小微企业 贷款余额 |
增速 |
公司类 贷款余额 |
增速 |
占比 |
中国银行 |
8,225.20 |
10.44% |
34,520.04 |
6.39% |
23.83% |
农业银行 |
5,998.01 |
25.30% |
44,279.89 |
11.0% |
13.55% |
工商银行 |
18400.76 |
8.9% |
63,325.78 |
11.75% |
29.06% |
建设银行 |
7,454.53 |
17.97% |
49,630.50 |
12.79% |
15.02% |
合计 |
40,078.5 |
13.36% |
191,756.21 |
10.88% |
20.9%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银行年报相关数据整理与计算得出。
(二)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已由“政府推动”转为“市场推动”
曾有观点认为大型商业银行本身缺乏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动力,是在监管层要求和政府政策推动下才发展小微企业金融的。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加速脱媒的市场压力下,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已经成为大型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调查[②]显示,小微金融经理人认为小微企业业务的定价优势、客户结构稳定性优势以及带来的交叉销售机会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三大动力来源,仅有不足2成的受访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是响应国家号召和监管层的要求,其实没有多大动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还显示在2012年对小微企业业务重视程度、为小微企业安排的贷款额度、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通过率、小微企业风险容忍度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的活跃度等方面,来自大型商业银行的受访者对其所在行的评价均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受访者更为正面,这反映出大型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正在进一步发力,由于具备技术、人才和资金实力,又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庞大的业务网络,大型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且适应性差
各大型商业银行根据小微企业特点设计的诸多贷款产品并不完全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些产品过多地强调抵质押,贷款期限较短且对贷款用途限制较多。比如大型商业银行一般只向小微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发放或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目前小微企业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并没有对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进行明确细分。对小微企业来说,购买原材料,新上生产线与升级设备都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如果简单地将生产线设备当作固定资产来对待,那就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另外,在大型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产品中,担保类贷款比重较高,而信用贷款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比较低。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反映所在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在小微贷款余额中占比在10%以下, 不到15%的受访者反映占比在10%到20%, 认为在50%以上的受访者仅为7.4%。这反映出信用贷款产品在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还显示不同类型银行的受访者对所在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在小微贷款余额中占比情况评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受访者(超过7成)反映占比在10%以下,接近3成的受访者反映在10%-20%; 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受访者反映的占比相对较高, 仅有4成受访者认为占比在10%以下,有13. 3%的受访者认为信用贷款占比超过50%。由此可见,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相对较少,产品较单一有待丰富。
(二)准入门槛高且缺乏灵活性
表2 中国银行有关企业信用能力的指标[1]
指标 |
指标内容 |
偿债能力 |
资产负债率 现金比率 流动比率 |
盈利能力 |
资本回报率 销售利润率等 |
营运能力 |
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产品销售增长率 利润增长率等 |
履约情况 |
授信资本金偿还记录 授信资产本金偿还记录 |
发展前景 |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固定资产净值率 领导者素质 市场前景 |
表3 中国工商银行有关企业信用能力的指标[1]
指标 |
指标内容 |
领导者素质 |
品质 学历 经历 能力 业绩 |
经济实力 |
净资产 有形长期资产 人均净资产 |
偿债能力 |
资产负债率 现金比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
经营效益 |
总资产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 利息保障倍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
信誉状况 |
贷款质量 贷款付息 存贷款占比 |
发展前景 |
资本增值率 销售增长率 近三年利润情况 行业发展状况 市场预测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 |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有关评价企业信用能力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等等。不过这种信贷准入标准是大型商业银行在长期支持大型和中型企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它并不适用于自身规模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小微企业。这种公司类贷款的常规审查模式从法理上就把大多数小微企业拒之门外了。
(三)组织机构效率低下,审批权过于集中
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主要包括总行、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等几个层级,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也是按照这种总分行制度设立的。这种复杂的组织结构有如下缺点:首先,产品不能及时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因为一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反馈的流程至少要经过客户、一线营销人员、支行、分行与总行五个环节,而对应的新产品或是政策的出台也要经过层层审核,再由上至下传递给一线营销人员,最后推介给客户。其间耗费了太多时间,直接导致产品的设计与规划跟不上市场需求。其次,信息传递成本高,信息流失率严重。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凭借的是对其软信息的掌握,而此类信息经传递的层级越多流失率越大。假设每个层级的信息流失率为20﹪,那么有关企业的软信息由客户经理到达总行审贷会要经过五个层级,也就是说总行审贷会获得的信息仅为原始信息的32.77﹪,这无疑加大了总行决策的难度。第三,信贷审批权过于集中。审批链条过长也会延长从申贷到放款的时间,降低贷款效率,难以满足小微企业贷款“急”的要求。
(四)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及无法提供充足有效担保等特点,银行对其发放贷款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对风险的控制,并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但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仍然比较高,并且相对于2011年来说风险增加了。调查中,大型商业银行中所有的受访者均认为2012年相对于2011年来说风险增加了。并且,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大型商业银行的受访者反映所在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相对要高一些,仅有3成的受访者认为低于1﹪,有5成的人认为在1﹪-3﹪,还有11.1﹪的人认为不良率在3﹪-4﹪。而另两类银行的受访者中均有65﹪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所在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低于1﹪,显著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33.3﹪。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的角度来看都是增加的,反映出了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状况不容乐观。
四、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经验借鉴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创立于1852年,创始人是HENRY WELLS和WILLIAM FARGO,全球市值最高银行。作为一家提供全能服务的银行,其业务范围包括社区银行、投资和保险、抵押贷款、专门借款、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等。从该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实践来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改进放贷程序
富国银行认识到如果以标准的放贷程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要实现盈利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重新设计小微企业贷款流程以降低贷款成本。富国银行三分之二的贷款决策由计算机自动做出,三分之一由信贷员复审后做出。其小微企业贷款决策程序为:①精心设计贷款申请表,小企业主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信函提交申请表。这不仅能够节约银行成本,还能便利小微企业贷款申请,也可吸引外地客户。②计算机对企业申请进行自动筛选,过滤掉不合条件的贷款申请。③通过第三方获取申贷企业的信用报告。④结合企业申请表、信用报告选定评分模型,确定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⑤根据信用评分结果和个人、行业等经验数据,筛选出可贷或拒绝的客户。⑥根据风险确定贷款价格和贷款额度。值得注意的是,富国银行还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财务信息不透明等特点,不再要求其提供担保,在贷款申请时也免于提供财务报表。并且,富国银行还在贷后管理中取消了定期审核,如果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没有发生变化其授信额度不变。
(二)创新风险管理
富国银行收集客户信息整理形成客户清单,再对小微企业客户所处行业及地域展开研究,从而有目的的设计可提供的贷款产品。由于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年限超过10年,并且富国银行的信用评估模型涵盖了美国2000万家企业,行业齐全数据详尽,所以银行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对小微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以富国银行的企业通产品来说,首先富国银行把目标客户锁定为在贸易融资中表现良好且经营年限较长的小微企业;接着要求借款企业提供相应数据;然后,再从富国银行内部数据库中提取与借款企业有关的数据,验证双方的信用数据是否相符,对贷款申请进行预先筛选,防止欺诈;最后,银行通过信用评估模型对余下的贷款申请进行信用评估。富国银行的评级包括以下12个指标:经营年限、成为银行客户的年限、存款余额、营业收入、营业场所、业主的信用记录、可用信贷额度、信用历史长度、发生拖欠的次数、业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存款余额、总负债。这是富国银行在长期的小微企业贷款研究经验基础上设计的,通过研究和分析历史数据赋予每种因子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每个借款者的分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从而系统能够自动的筛选出自动通过的申请者、需要进一步审核的申请者以及被淘汰的申请者,对需要进一步审核的申请者进行人工审核。
(三)专业的贷后管理
为了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富国银行将行为评分模型运用于贷后管理过程中,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实时的风险评估,监测小微企业借款者的信用状况及其变化情况,以采取必要的行动提高收益率。贷后管理部门每月从个人信用局获得每位客户的信息(100条以上),主要包括信用局分数、信用利用状况、信用查询、个人账户数、活动账户数等等;然后利用个人信用数据、企业信用数据和小微企业存款账户状况,评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银行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做出调整贷款利率、增加信用额度、终止贷款以及开展交叉销售等决策[2]。这种贷款定价及额度的变化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的,对于优质客户可能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或增加信用额度,而对于信用风险变大的客户则采取相反的措施。这些措施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整体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总的利润水平。
五、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路径选择
小微企业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中型优质客户的重要战略储备。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日趋重要,很可能成为其发展的下一个蓝海,未来大型商业银行将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但如何开展需要借鉴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经验并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优化银行内部服务小微企业的组织架构
各大型商业银行积极落实银监会的“六项机制”要求,纷纷进行组织机制改革,成立了众多的专营机构。但这些专营机构并未落实专营职能,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大型商业银行要做好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必须进行组织架构的再设计,具体来说应分三步走。
一是分别建立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支行和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支行,对各支行进行客户和业务的重新划分。在过渡期内,,将小微企业资源相对丰富的支行转型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支行。由此,在同一家二级分行的管理下,建立了一个客户定位明确的支行体系,具有不同定位的支行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小微企业专业支行只接受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开展相应的营销与贷前调查工作,调查后可将资料直接报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查中心审查。如有大中型企业客户向其申请贷款,应将其推荐给大中型企业专业支行。对应的收益或是在支行间建立分配机制或是由两者按照比例进行分成。
二是借鉴个人贷款审批中心模式,建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首先,在一级分行设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为其配备充足的审查人员,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系统,集中开展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查和审批,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效率,降低单笔贷款成本。同时可由其负责相应的贷后管理工作,提高非现场检查的比例,降低支行客户经理的贷后现场检查工作量。其次,在各家分行建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逐步将各分行负责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查审批工作集中至区域性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查审批工作的集中化、系统化与标准化,各分行负责的贷后管理工作也可适时集中。
三是设立独立核算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事业部,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在建立小微企业专业支行与区域性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中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建立包括这三个层级在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事业部,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单配规模、单独核算与单独考核。由此,将原来的四级管理体系改为了三级管理体系。其中,小微企业专业支行主要负责客户营销与贷前调查工作,区域性小微企业贷款中心主要负责审查审批与贷后管理工作,而总行小微企业金融部内设营销、产品研发、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团队,具体负责全行有关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在小微企业金融事业部模式逐步成熟后可将其独立出来成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控股公司,实现真正的客户分层与专营[3]。
(二)细分小微企业客户,分级管理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取得成功,部分应归功于其对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细分。在富国银行的组织架构中,批发银行部负责管理超过100人的大中型企业贷款,零售银行部门专职客户经理负责10-100人的小型企业贷款,而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贷款由基层网点负责营销。富国银行还通过交叉销售的方式来有效识别客户的潜在需求,由此营销效率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借鉴富国银行这些成功做法,认识到小微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应对小微企业这一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小微企业进行分层营销,采用不同的贷款产品和贷款流程。针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情况,对于授信额低于500万元的具有个体经营特征的贷款应参照信用卡批量审核模式,将其划归于零售部门,从而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营销和审批效率;对于授信额度在500万-3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由信贷部门客户经理负责营销维护。
(三)创新风险管理机制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普遍存在着财务数据失真、企业信用缺失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有效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是大型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型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与体系,保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商业可持续。
大型商业银行过去通常运用信用评分技术进行客户风险识别,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风险识别技术——内部评级法,它是对信用评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积极研发这种基于违约率、违约损失率以及风险敞口的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但内部评级法对财务指标等硬信息的真实性依赖性比较强,而小微企业客户普遍无法提供全面的财务数据,并且也不具备出具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对小微企业客户风险的识别要回归信用评分技术,并且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将企业主个人资质和信誉状况作为主要指标,建立以软信息为主的信用评分卡。可将个人的偏好和品质、企业上下游客户的评价、商圈内的信用状况以及客户私人账户交易记录等纳入信用评分体系,多维度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二是通过“交叉验证”技术对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的各类信息的真实性予以核实。交叉验证的依据主要来自收据、发货单等信息支持性文件和相关第三方的交流信息(如交易对手对交易的描述,家庭成员对贷款用途的描述等等)。主要验证客户提供的不同时间的数据是否互相矛盾,口头信息与书面信息是否一致,客户信息与当地该行业的平均水平是否相当等等。通过交叉验证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与小微企业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
(四)加大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创新力度
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的创新,首先应设计合理的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区域研发后报总行审批或备案的研发流程。这种研发流程存在时效性不强,统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导致区域产品创新无法实施等缺陷,因此,应降低研发层级,缩减流程,建立高效的研发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由小微企业专业支行提出研发要求,报送至小微企业贷款审查中心。审查中心设有专门的研发团队,负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对区域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研发的审查工作。对于超越团队的研发能力或是跨区域的研发需求,由小微企业贷款审查中心报送至总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研发团队,由总行团队开展产品的研发工作。如此,在研发管理权限方面,就形成了专业支行提出研发需求,区域性小微企业贷款审查中心负责审查,拥有产品创新权限,总行小微企业金融部负责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研发工作进行管理的模式。研发权限的下放能使支行提出的产品研发要求得到及时的满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产户经品的研发效率,也有助于提高支行客理营销工作的积极性。
在设计研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改变依靠传统的抵质押及保证的担保方式,根据地区、行业和客户的特征,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比如某大型商业银行为出版业、影视业等文化产业以及生物制药、环保节能等科技创新产业提供的以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为担保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又如,为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是为央企、政府部门采购合作企业等信誉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提供基于多种担保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文生,黄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选择[J].海南金融.2013(2).
〔2〕陈游.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成功典范[J].武汉金融.2012(5).
〔3〕王雅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构想[J].南方金融.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