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算制度改革。重点关注全口径预算管理、财政透明度、滚动预算和财政法治化问题等。
2.税制改革。重点关注消费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与环境税收,特别是地方税体系建设问题。
3.财政体制改革。重点关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特别是“营改增”背景下收入如何重新分配。重点研究中央、地方事权划分,以及按照事权划分各自相应承担和分担的支出责任。
4.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重点关注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规范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
5.后土地财政。重点关注土地财政难以持续背景下,如何迎接“后土地财政”的挑战,重新确定地方的主力财源,合理规范地方的财经秩序。
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以及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问题。
7.重点财政支出脱钩。重点关注财政职能被部门肢解背景下,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清理规范及脱钩,探索促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更有效的财力保障机制。
8.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关注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范围、流程和监管制度,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参与购买服务社会力量的培育。
9.国地税征管。重点关注“营改增”等税制改革不断深入情况下,国税、地税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征管质量,以及如何进行更合理的机构设置安排。
10.税收优惠。重点关注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强调税收优惠的法定性和规范性,以及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11.地方政府性债务。重点关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等。
12.财政宏观调控。重点关注促进宏观调控目标实现过程中财政政策手段运用的机制化问题研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价格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
13.政府会计改革。重点关注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构建,探索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
14.财政补贴。重点关注财政补贴的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补贴的有效性。
15.要素市场化。重点关注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乃至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包括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设城乡均等的平等就业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