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慧/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内容提要:常平仓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中这一制度的积极效应得到更加清晰地体现。我国在当前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在化解“三农”矛盾的进程中,如何借鉴古代农业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如何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对于最终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常平仓 王安石变法 农业 粮价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而士阶层属于社会管理阶级,他们不生产物质资料,所以在其他三个阶层中,农民是基本阶级,人必须吃饭,粮食来自于土地,农业就是基本的职业,同时,由于中国的土地适于耕种,而且人口众多,中国人就是重农业,所以中国的经济几乎就是农业经济。其中,最受到重视的就是粮食的生产,粮食问题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平抑粮食的价格的思想在《周礼》中就有所反映,后来由李悝的平籴政策到耿寿昌继承设立的常平仓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2000多年,其间虽有中断,但作为一项经常制度基本保持下来,实属不易,这归因于常平仓制度的优势和其可借鉴性。后来在个别朝代常平仓制度的名称有所变化,但其实质内容却保留下来。最突出的是北宋王安石借鉴了“常平仓”制度原理,制定了“青苗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并施以变法,使古代“常平仓”制度适应了北宋经济的形势发展。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变法不甚成功,但他因时制变的精神,尤其是对古代常平仓思想稳定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优势作用付诸实践,这是他变法中包含的成功因素,所以,“青苗法”、“市场法”、“农田水利法”为代表的变法措施中,可更清楚地了解常平仓制度的实质及其优越性,从中为我国在当前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化农业做一理论借鉴。
一、王安石变法中体现常平仓制度的理论依据
对于什么是常平仓,清代陈焕章定义说:“当粮食价格很低时,仓库以高于市场的正常价格收购,以使农民获利;而粮食价格太高时,粮仓以低于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以使农民受益。这种仓库就叫常平仓。”当然,这个定义只说明了常平仓功能的一个方面。古代常平仓的另一个作用是保护消费者和农民,保证粮食价格稳定,保证了消费者在购买粮食时不致付出过多代价。与自由放任的观点不同,由于粮食产量受制于天气,国家采取相应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是必需的。因为农民的眼光总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深谋远虑,即使能够看得更远,也会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村生活总受商人控制而无法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粮食是生存所必需的,粮食价格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最大。如果由商人控制了粮食价格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实际上,粮食价格在中国是社会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同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最大,粮食产量并不遵守供求规律。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粮食平价政策即“常平仓”制度。
王安石所处北宋时期,封建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顶点,经济普遍采用贸易形式,货币大量使用,出现了大都市,更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开始激化,包括官僚大地主及“富工”、“富贾”与中小地主间的矛盾,要求“摧制兼并,均济贫乏”;国家财务窘迫,急需开辟财源;税赋不均导致的下层人民和封建国家的矛盾加深等等。王安石变法就是为解决这些矛盾而开始的。王案石突出的经济思想是“主张公开理财,强调摧抑兼并;颁布青苗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让农民摆脱农村私人高利贷的压榨,正常开展农业生产;颁布市易法为城市商户提供贷款,不让“富人大姓”“乘民之急,牟利数倍”;均输法则是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轻重敛散之权”。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具有十分显著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从中可以明显体现出常平仓制度的实践意义。
二、常平仓制度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具体体现
在王安石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常平仓制度的主要是青苗法,市易法和农田水利法。
(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措施。它是从以往的常平仓制度变化而来的。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宋代的青苗钱系农业贷款,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在农作物收获之前,政府根据农民的需要用常平仓和广惠仓的仓本提供现金贷款,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农民根据当年收成,决定是归还现金加上利息,还是归还粮食,这当然要看市场粮食价格的高低。如果收获时粮食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出售粮食,在获得一定赢利之后,归还贷款和约定利息,否则则归还粮食,归还粮食本身在部分程度上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王安石提供贷款还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信用为抵押。核心是农民借贷时,政府和农民就已经约定还贷时的谷物价格,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民不用担心收获季节粮食价格是升高还是下降。而谷价变动的因素还有天气,即谷价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政府的常平仓贷款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而且王安石把还贷主动权授之于民,农民一旦获得好收成,他们可以对比市场上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是出售粮食归还现金及利息还是直接归还粮食。所以,青苗法的惠民性质是显然的。这种农业贷款显然有利于借方,即农民。从经济原理角度看,青苗法在经济上有三个要求:即稳定谷价、鼓励农业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通过青苗钱结合在一起了。与以往的常平仓制相比,青苗法起到平定谷价、保护城市消费者的作用,对农民也有一定好处。王安石顺应北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将常平仓制下的以物借贷转为青苗法下的以钱借贷,是对常平仓制度的继承和发扬,可以看出王安石因时制宜的改革思想。青苗法的意义在于,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放了出来,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二)市易法
市易法的基本思想直接来源于西汉桑弘羊首创的平准政策。其主要思想是抑制兼并、平定物价,使外地来的商人免受京师富商大姓的把持操作之害,市易法的矛头所指的是行会中的寡头垄断,间或也打击了城市中的高利贷商人。这种政府通过贵买贱卖的行为以平定物价的作法是将常平仓原理由农业领域延伸到城市商业领域,体现出常平仓保护城市消费者的作用。市易法的提出是王安石认识到资本的商品本质,但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商品价格高低依赖于投机的严重程度。政府应该取富人的财富补助穷人。据此,应该选拔财政官员,雇佣品德好的商人,他们要充分了解市场物价,当商品便宜时,有关市易部门的高价收购;价格过高时,市易部门则低价出售。这样国家就可以坐享其利,同时也体现出常平仓保护城市消费者这一利民作用。
如果说体现常平仓思想的青苗法是对农民的保护,本质上是奖励农业生产的,而市易法也是与常平仓制度联系在一起,为城市的商人阶级开展商业活动提供贷款服务,同时国家也利用市易制度保证了城市生活的稳定。即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制度都和常平仓制度的建立相关连。通过常平仓思想稳定国家经济,保证社会的平稳,还能为国家积累财富。可见运用常平仓思想稳定经济,实际上在王安石变法居于核心地位。
(三)农田水利法
其主要内容是:凡能提出土地耕种方法和某处有应兴建,恢复和扩建农田水利的人,核实后受奖,并交付州县实施,私人垦田及兴水利经费过多时,可向官家借贷,可用常平钱谷充之,州县也可劝喻富家借贷。王安石如此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其出发点是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从他所采取的措施中还反映出了他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如兴修水利的财政负担,可以部分依靠建立新的常平仓制度筹集。由此可见,兴修水利为主要目的的农田水利法也离不开常平仓制度而独立实施。
三、常平仓制度赋予王安石变法的意义
王安石变法意义重大,他强调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批判传统财政观点,通过改变成法,借鉴古代常平仓思想,把青苗法用于北宋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解决农民的贷款问题,限制高利贷活动对人民和对国家的危害,在稳定谷价的同时,为国家财政筹集一定的资金。而通过建立常平仓,还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筹集资金,依靠国家和地方甚至私人的力量,在国家财力的支持下,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稳固封建国家的基础——农业和农民。
从常平仓思想本身看,以王安石变法为载体,它在中国古代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显然没有其他思想比之更有力,王安石不但用它来稳定农业价格,鼓励农民生产,还用来开展城市商业贷款,稳定消费品价格,国家也从中得到一定的收入,更不用说,实行这个办法还打击了高利贷阶层,从人民的身上牟取不义之财的行为。国家还可以常平仓收入为基金,开展公共投资,如王安石兴修水利的资金就明文规定由常平仓制度筹集。可见,北宋建立常平仓制度本身作用之关键。
四、常平仓制度的现实意义
通过王安石变法,可以看出常平仓制度的诸多优越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贪官污吏利用权力大肆聚敛粮食,而由于粮食长期管理不善,有些年份造成霉变和浪费等。但客观地看,这些问题都是人为的,与常平仓制度本身无关,由于其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性,它仍然被仰慕古代制度的博学之士、抱有救世救民理想的王安石继承,并在其变法中进一步发扬了常平仓制度。
在中国,随着封建经济消亡,常平仓制度逐渐被废弃,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造成农业产量丰歉变化,粮食问题将会始终伴随人们,那么解决粮食问题,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必将导致对历史有所借鉴。现实地看,长期以来,我国总是走不出农产品产量波动的循环,由于产量波动和政策多变,经常出现农民卖粮难、卖猪难,毁弃农产品,在各地不断出现争夺农产品资源的所谓“大战”等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到我国加工工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也从根本上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误导农民决策,而且长期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基础。这其中有天气原因,也有政策原因。由于我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悠久农业历史,沉重的农业人口负担和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的农业问题,导致总要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的重要性,总要强调解决农民收入低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样的问题何时才能真正解决,则要看我们政府当局是否采取得宜且可行的政策和方法。
现在社会及政府当局都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市场又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何开发这个大市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腾飞。而美国新政农业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美国现有只有不到3%的农业人口,但是它所涉及到的全国就业人口达21%左右,提供国民生产总值的18%,尽管美国已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丝毫不放松。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业问题,比如农产品价格低落,农民增产不增收,工农业存在剪刀差,而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却找不到市场,而且农业信贷渠道阻塞,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停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有不同的思路,但是在自由竞争时代成为过去,自由放任政策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导致干预思想的出台,在农业中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常平仓,一方面通过减少农产量波动,降低价格波动造成“谷贱伤农”,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常平仓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奠定了美国的农业基础,保证了美国有充足的农产品储备,保证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这里的常平仓制度,就是1933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在充分了解我国古代的平籴政策和常平仓制度,理解清代陈焕章对我国常平仓制度的系统论述的基础上,以其中的王安石变法中所体现出的常平仓思想为基础,主持制定了《1933年农业调整法》和《1938年农业调整法》,把常平仓条款纳入其中,成为美国永久农业立法,开始了美国农业战胜被动,保证丰裕的历史。常平仓制度是美国对我国古代思想的一次成功借鉴。论其要者,就是以立法手段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华莱士利用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中国古代思想,把农业和财政金融、保险以及各个相关利益集团都联系在了一起。本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经济而非行政手段抓经济。可见农业立法不能不成为今后政府管理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有效而且是必然的选择。
总之,古老的话题至今依旧,但是重新提起却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当前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如何借鉴古代农业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如何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为最终解决我国农业问题做贡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