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财政厅,沈阳,110002;2.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沈阳,110179)
内容摘要:建立为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融资提供担保的机制,形成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在判断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定位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并重点分析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市场态势。
关键词:信用担保 产业 市场
一、辽宁省信用担保产业已经形成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产业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985)曾经给出了关于产业的简要定义:“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品的公司组成的。”按此定义,产业具有规模特征,即该产业所代表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产出规模与市场占有规模。由此,衍生出判断产业形成与否的三大基本标志:一是该产业必须符合社会消费者需要,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是该产业必须能够批量供给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或服务,且其最重要的技术已经基本掌握;三是该种产品的生产已经市场化。依据该理论,可以判断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一)辽宁已经形成巨大、多层次的信用担保需求
一是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经济需求。2003年,全省有民营企业16万户左右,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创造的GDP占全省总量的45%。而2002年全省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贷款余额为244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3%。全省近5000户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中,60%的企业因为贷款难影响了发展。二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需求。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信用担保作为“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政策手段,可以实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政策目标。三是改良辽宁商务信用环境的区域经济需求。实现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变“金融风险区”为“金融安全区”,优化全省信用环境至关重要。信用担保可以沟通银企需求,改善和优化辽宁金融环境和商务环境,进而吸引外部资本参与辽宁经济发展。
(二)辽宁信用担保的机构与产品要素已经具备
截至2004年4月,全省已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信用担保机构82家,遍及14个城市及部分县区;担保机构主要由省、市、县(区)级政府出资成立,此外也有民营资本以及外国政府出资或参与出资设立;贷款担保是目前全省担保机构尤其是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核心产品,各担保机构已经初步掌握了该产品的运作流程与管理技术,部分担保机构也围绕贷款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与财务咨询等服务,个别担保机构还开展了出口退税担保、项目履约担保等创新性服务品种。
(三)辽宁信用担保产品与服务已经进入市场领域
在1999年前后,辽宁个别地区的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已经开始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基本与全国行业发展情况同步。尤其是沈阳、大连、鞍山三市在英国国际发展部的支持参与下,建立的中英担保项目机构(基金)实现市场化运作模式,从2000年开始面向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目前,三家机构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并开始盈利。从全省情况看,截至2003年底,全省30家主要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合计10亿元以上,近4年累计为1456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27亿元。
二、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生命阶段定位
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无论新兴产业还是成熟产业,都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蜕变期)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市场特征。前文关于辽宁信用担保实践的分析表明,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已经具备了新兴产业初步形成的三个条件,由此,分析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处于导入期
目前,在国内经济比较发达且创新企业较为集中的部分地区,比如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信用担保产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并开始向其他区域扩张。而辽宁信用担保产业,除大连已经迈向成长期阶段外,整体基本上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阶段,具备导入期的基本产业特征:一是担保产品品种单一,担保机构少有市场营销,中小企业对担保还不了解;二是产量小、成本高、收益少;三是担保机构普遍处于试运营,担保产品非标准化,还处于改进和完善之中;四是担保机构还没有研发出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没有形成比较成形的盈利生存模式;五是产业规范与产业政策没有形成。
(二)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高成长预期
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可望具有高成长性,未来预计不会出现衰退期。一是由于目前辽宁信用担保的潜在需求没有转化为有效需求,担保市场的规模依然比较有限,也基本上没有出现产业内部的激烈竞争。随着担保产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加强、银行的合作,中小企业的有效担保需求会不断增加,辽宁信用担保产业会有相当快的发展速度。二是与众多产业衰而不亡的一般性规律相比,信用担保产业类似银行业,由于资源尤其是资本的稀缺性,加之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的始终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始终处于成长期或是成熟期,但也可能会蜕变、分化出新的产业。
三、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市场态势
对产业市场态势的分析,实质是判断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这是进行产业分析的关键所在。就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总体市场情况而言,由于辽宁信用担保产业处于导入期,与部分发达省市信用担保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相比,辽宁的信用担保市场份额基本上处于未划分状态,担保机构之间激烈竞争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一)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现实市场竞争者
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在全省14个城市处于垄断地位。目前,全省82家担保机构中,约50家是由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出资设立的,绝大多数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且大多由财政部门设立,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一般来说,在产业形成初期,政府出资推动产业发展,有利于该产业的迅速形成,但是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包括行政性色彩比较浓,缺乏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观上有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倾向等。
民间资本进入并在个别地区挑战市场垄断。由于信用担保的特殊商业功能与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民营资本设立的商业担保公司开始进入辽宁省信用担保产业,在个别地区如大连,还出现了民营商业担保公司挑战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竞争端倪:该地区约2/3的担保机构为民营机构。此外,在沈阳、大连、鞍山,英国政府出资援建了三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沈阳、鞍山出现了政府与民营资本合资组建的股份制担保公司,沈阳民营投资担保公司还成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全省信用担保产业开始出现市场领先者。目前,辽宁省无论政府出资还是民营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规模普遍偏小,一些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也仅为几百万元。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大连市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大连经济开发区担保公司担保资金均超过1亿元,成为全省信用担保产业的三艘航母。
(二)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竞争格局
总体而言,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目前还没有出现业内竞争,短期内还将维持这一局面,原因主要是:其一,信用担保产业存在较高的规模经济壁垒和绝对费用壁垒,主要是对由担保资金数额代表的担保机构信用程度要求极高;其二,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市场份额潜力巨大;其三,政府出资机构观念相对保守、人员素质不高以及运作机制较为落后。
由于信用担保显著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为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从而实现各级政府共同政策主张的需要,在省级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带动下,全省政府出资担保机构之间出现了竞争型合作局面:一是省市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辽宁省经贸委下属的中英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项目办公室,在英国专家帮助下,不仅为沈阳、大连、鞍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在丹东、抚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了项目复制活动。辽宁省财政厅成立的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正在尝试运用联合担保、再担保、委托各市政府出资机构运作省担保资金以及成立全省信用担保协会等方式,努力构建全省信用担保业务合作发展的格局。二是市县机构的地区性合作。这方面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市级担保机构为主构建当地的信用担保体系。大连市以资金为纽带,2003年由市区县财政局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了10个区市县担保公司,市担保公司为县区担保公司提供制度建设、业务指导和员工培训等帮助,还采取联合担保形式带动县区担保业务的开展。沈阳市主要是由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区县担保机构提供机构运行与担保业务培训。
(三)辽宁信用担保产业的市场趋势
在政府出资实现了初建全省区域性信用担保产业的目标后,通过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信用担保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和效率都将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结合的混合所有制信用担保机构,将更有利于信用担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按照平等竞争、国民待遇的原则,商业性担保机构也将通过获得政府出资再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担保风险损失的财政预算资金补偿、接受全省行业自律组织管理等形式,实现与政府出资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方面的融合,共同形成全省信用担保体系群落。
随着对信用担保需求越来越具体和细分,信用担保产业将呈现细分趋势,带来产业资源与市场等各因素之间的重新分配和整合,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模式将出现专业化与综合化趋势。政府出资担保机构,依然要以实现政府政策目标为主,主要开展相对专一、特定政策领域的融资贷款担保业务,并由政府预算承担最终的担保风险;商业性担保机构出于逐利的内在要求,会逐渐远离贷款担保业务,从事创新性的综合化信用担保经营。由于商业担保机构在资本结构、经营机制、内控管理、利益分配、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于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优势,商业性担保机构将较快发展并可望成为信用担保市场的领先者。
在生存压力下,辽宁信用担保机构面临全面提升机构能力的挑战。信用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本与信用的可持续扩张、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的不断改善、信用担保主营服务产品与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信用担保机构在市场化运作的平台上,以创业和内创业精神和行动,通过服务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创新和担保理念等的全方位创新,全面提升机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