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工作研究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研究>>文章内容
魏亚男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
时间:2014/12/24 9:50:4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魏亚男、赵晔/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互动的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二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作为重工业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制造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才能快速良性的促进辽宁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力,建立良好的生态经济群落。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当前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学术界虽还存在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包括五个行业,即: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本文依据《2007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其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一、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运用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从而揭示二者互动现状。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与这一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最终需求量)的比值。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中间需求率实际上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1.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从整体上来看(1),辽宁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融业,说明这两个行业在辽宁制造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均低于50%,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间需求率仅为5.49%。这一指标证明了辽宁省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还停留在传统的加工组装环节,对于技术和知识的需求较少,层次较低。制造业对金融业的需求比重较高,为51.42%,体现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辽宁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1  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

中间需求率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55.48%

邮政业

45.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49%

金融业

51.4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0.98%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47.66%

综合技术服务业

34.59%

注:根据《2007年辽宁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2.主要制造业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辽宁的制造业主要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2012年在辽宁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9%)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8.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8.22%)、金融业(14.87%),对其他服务行业的中间需求较少。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5.5%)、综合技术服务业(10.29%),其他行业较少。

    在装备制造业中各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服务需求:金属制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服务需求稍高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为8.68%,其他行业需求较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需求较多,分别为12.93%18.9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中间需求率为9.34%,其次是金融业,为8.8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中间需求率稍高,为9.02%,其他行业较低。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需求均较低。

    从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其次是金融业,而对其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中间需求率较低。说明辽宁省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对知识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或者说,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等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辽宁的商务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体现不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率指某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反映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需要从其它各产业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表明这一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同时由于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表明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其附加值越低。

    1.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将生产性服务业看作一个整体,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见表2)。生产性服务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比重最大,达到28.73%;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前五个行业中有四个为装备制造业,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2  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7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6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0.21%

金属制品业

19.4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3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7.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6.9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5.11%

化学工业

14.90%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8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1.27%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11.24%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0.8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40%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9.54%

纺织业

8.35%

注:根据《2007年辽宁投入产出表》计算。

    2.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从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来看,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中间投入在每个制造业行业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经由过去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的中间投入率很低,这一行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尚不突出,辽宁制造业仍旧停留在基础的加工制造环节,对信息技术需求量不高。金融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上,其中投入最大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9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5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35%)等。这几个行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当前辽宁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机构认证和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从而对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需求骤增。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对各行业的中间投入率都较低,相比来说,集中在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可以说,辽宁的大量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是集中于装备制造业上。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高低(见表3)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两类:直接消耗系数在0.10.2之间的,包括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称为第一类;直接消耗系数在0.20.3之间的,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称为第二类。可以看出第二类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高于第一类,也就是说这些服务业部门对于制造业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备需求较大。

    制造业对其部门本身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4556,远远高于它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而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远远高于其他部门。表中结果显示出辽宁的制造业对于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消耗很少,说明辽宁的制造业附加值较多的来自于生产加工环节,知识技术含量较低,进而导致制造业的发展停留在档次不高的产业链较低环节上,限制其发展和转型升级。

3  2007年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

直接消耗系数

制造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保险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事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0.4556

0.2542

0.1804

0.1677

0.1024

0.2054

0.3768

0.2380

交通运输仓储业

0.0232

0.0947

0.0709

0.0182

0.0484

0.0348

0.0528

0.0109

邮政业

0.0003

0.0005

0.0850

0.0030

0.0121

0.0014

0.0051

0.001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011

0.0066

0.0099

0.0689

0.0476

0.0027

0.0118

0.0074

金融保险业

0.0111

0.0625

0.0064

0.0151

0.0981

0.0399

0.0386

0.036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0061

0.0051

0.0313

0.0425

0.0636

0.0376

0.0191

0.0154

科学研究事业

0.0013

0.0001

0.0000

0.0010

0.0001

0.0000

0.0505

0.0000

综合技术服务业

0.0021

0.0003

0.0000

0.0004

0.0030

0.0154

0.0007

0.0008

注:根据《2007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通过观察完全消耗系数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某一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大于其对自身部门的消耗,这一点结论与直接消耗系数相同。另外,交通运输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这些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的行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也较高,分别为0.55340.44210.80380.4738,分别是直接消耗系数的2.172.152.131.99倍。说明这些行业不仅对制造业的直接带动作用较强,而且对制造业还有较强的间接带动作用。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金融业等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的行业,其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的2.242.94倍,说明这两个行业对制造业的直接带动作用较小,但是间接带动作用较强。因此,可以说尽管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制造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强有弱,但是对制造业发展的间接带动作用都较强。其次,制造业发展中对制造业本身的完全消耗系数远远高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而且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要大于对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及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这足以说明我省的制造业的发展依赖较多的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而对技术、知识等服务的完全消耗相对较小。

    ()小结

    第一,从中间需求率指标来看,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作用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对于制造业发展促进作用相对较大的只有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金融业,其他行业的中间需求率皆在50%以下。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只有5.49%。这说明辽宁的制造业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信息服务业在产业升级改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含量和传统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将传统产业改造为信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辽宁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着信息技术水平的瓶颈制约,这也是当前辽宁制造业竞争力不高,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前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已经表现出互动的关系,但是二者的互动明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有限,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金融业等传统部门对制造业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明显,但是科技研发服务业、信息技术、商务服务业等现代部门作用有限。

    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制造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

    目前,辽宁省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大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制造业企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游的零部件加工、组装和制造部分,处于物质材料资源消耗大的阶段,而产业链两端的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研发设计、金融、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附加值高、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环节比重较小。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发展更多的依赖劳动力和资源资本的投入,而对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的需求。

    (二)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制造业增加值每增加1元钱,大约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如果按此比例计算,当前辽宁企业所能供给的生产性服务远远难以满足辽宁省大规模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产生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处于上升势头,但是增幅较小,增长缓慢,消费性服务业仍然是服务业的主导部门。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成长初期,很多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仍然内化在制造业部门当中没有分化独立出来,难以实现专业化大规模发展。这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难以提高,专业化分工受到影响,进而又使得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进入生产过程受阻,导致专业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因而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难以提供高效率、专业化、低成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二者形成了低效平衡的怪圈。

    (三)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难以对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辽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以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

    首先,提供产前服务的科技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融合是带动制造业升级的引擎,而当前来看,大多数的科技研发部门不注重科研与生产的结合。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与科学研究事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并且发展速度缓慢。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比重小导致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渗透能力不强,难以支撑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其次,提供产中服务的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也难以为制造业提供有效支撑。辽宁风险投资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法帮助企业完成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辽宁发展的一个瓶颈。金融业发展的这种不足成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比重一直较小,仅在2%左右。

    第三,在产后服务阶段,物流业的畅通发展是制造业成长的血脉。辽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综合服务提供能力不足总需求的5%。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处于传统的简单的仓储、搬运、库存管理等环节上,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已经存在的大型物流企业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均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服务能力。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跨区域辐射和互动

    辽宁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资源配置和市场化程度不均衡,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各区域之间的分布和发展不平衡。以沈阳、大连为核心都市功能区吸引着众多的企业落户两市,而其他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欠缺,难以与制造业形成配套发展。从辽宁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在区位上形成集群并相互融合发展,但是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辐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异地分离。而发达地区与其周边地区在经济上联系比较松散,并没有形成较强的辐射效应,从而形成了产业跨区辐射和溢出效应较低的局面。

    三、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分离垂直联合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必须加快主辅分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大规模,改变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在体制上,要鼓励竞争、放松管制,尤其要打破服务业行政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商务等领域。其次,在机制上,要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在对全省企业进行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确立重点领域和剥离方向,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剥离的积极性。第三,在政策上,要消除对服务业歧视和制造业偏好,公平产业竞争条件。引导各级政府正确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四,在税制上,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在快速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解决税制改革后部分服务企业税负上升的问题。第五,在人才上,拓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引进和聘用国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最后,努力提升新一轮开放水平,推进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开放,同时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高地的培育,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

    2.培育区域价值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系统关联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制造业的市场支撑,存在脑体分离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从战略上进行有效突破,就需要使制造业实现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制造业发展向高端转型。首先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培育上规模、有实力的流通企业,促使其融入全球采购链条当中。其次在国内市场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价值链。依托三大区域战略布局,按照各地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充分发挥在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实现区域价值链的功能快速升级。第三是实行品牌战略,通过提升品牌并发挥其对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其发展。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群间的互动

国内外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采用产业集群模式,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推进两者形成集群间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两个产业通过园区建设和载体建设向集群化发展,依托制造业集群的扩大发展来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已有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加强共享信息的平台建设。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要形成一个信息平台,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内的企业与制造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服务网络,而不是独立的分散的联系。三是引导企业间加强协作关系,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两个产业的企业间形成合作。

    4.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生产与服务模式转变和产业互动升级

    信息技术是当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基础,技术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可以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制作业产业链形成质的飞跃。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从而使得融合成为可能。同时,在产业整合方面,无论是传统产业改造还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都将起到强化作用。因此,要促进二者的融合,辽宁应该在发展信息产业上多下功夫,将政策适当的向这一领域倾斜,为融合打好基础。

    5.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产业政策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特色园区、产业片区的集中发展,从而使得互动发展的产业环境更有吸引力。要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政策倾斜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财税政策方面,重点是要加大对居民公共开支的投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政府采购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服务市场需求。在税收政策方面,合理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负担,消除重复征税的问题。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创新,促进金融机构与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对接,增强中小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面对的资金瓶颈。

 

参考文献:

1〕江惠.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魏亚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2,2.

3〕沈步双等.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J]商业时代,2012.10.

4〕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

5〕姜红,陆晓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723055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