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民/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朱美金/广东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利用DEA方法对广东省2010-2016年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及比较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案。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粤北纯技术效率值远低于珠三角、粤东、粤西;各区域的农业资源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冗余,在劳动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调整的空间。因此,应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强化区域发展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且农业技术攻坚的重点地区应落在粤北。
关键词:农业资源 配置效率 评价 优化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新高度看待和解决“三农”问题,并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细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随着广东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广东农业农村问题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空心化及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二是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高,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三是农业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型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推广水平较低;四是农村生态问题突出,农村污染严重;五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珠三角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粤北地区发展落后。在有限的农业资源条件下,不能依赖于粗放投入的生产模式,要着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均提出应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且广东省根据各区域农业特色,提出了“稳定基础产业、强化优势产业、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做强关联产业”四大要点,设定了省内农业资源配置目标。因此,如何根据两个规划的指导,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广东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广东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亟待讨论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较早。Farrell(1957)首次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测算了英国农业生产效率,DEA原型出现在大众视野。美国运筹学家Copper和Charnes等(1978)正式提出DEA方法,即运用数学规划方法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随后,DEA方法在测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uttan(2002)分析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及限制因素,根据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解释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差距未减小的原因。Bjorndal 等(2012)通过SDF和DEA模型测算发现,尼泊尔农业技术效率较低,在现有的投入和资源水平下,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前景很大,且与大规模和小规模的农场相比,中等规模的农场有着更高的技术效率。Erdogan等(2013)基于两阶段DEA模型,测算了土耳其全国及各省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在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应降低该地区农业劳动力、农业能源使用量的投入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国内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研究方面,胡宝娣(2003)认为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受到自然资源、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约束。陆彩兰(2012)认为传统的农耕制和散居模式、农村土地配置不当、智力资源流失、产业协调性不足、资源回报率偏低、农村建设资金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优质资源缺乏是当前农业资源配置的主要制约条件。崔慧霞(2014)探究了城乡统筹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机理及均衡过程,认为经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但人地关系紧张是其主要约束条件,建议应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发挥市场利益激励机制效应,促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测算方法方面,早期刘庆和(1999)、胡华江(2002)等学者采用传统生产函数法分析农业资源配置情况。随后,李谷成(2007)、周端明(2009)、王志平(2010)、张乐(2013)、孙炜琳(2014)等运用参数法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近年来,侯智慧(2014)、杨林(2015)、肖碧云(2016)、刘晓玉(2018)等采用非参数方法即DEA模型分析方法。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方面,各学者从全国、区域、省市等维度进行了研究。陈卫平(2006)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1990-2003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发现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率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张继军(2012)基于 DEA 模型,选用农业就业人数、财政支农、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投入指标,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产出指标,测算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黄利军(2006)采用 DEA 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发现西部地区综合效率逐年提高,但仍低于东部地区,且技术效率变动较大,应调整土地及人力等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建设效率主导型农业。刘晓玉(2018)运用DEA模型,对2006年—2015年甘肃省域及市域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配置效率呈阶段性波动且总体为上升趋势,地区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侯智惠等(2014)分析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后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是制约内蒙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何新安、熊启泉(2009)利用DEA方法对广东省1992年-2005年广东农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广东全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不高。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础,但大多数研究均是针对全国、各大区域及其他农业大省,对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较少,虽有学者基于历史数据对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但未进行详细的区域分析,未结合数据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因此,本文采用DEA方法对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助力增效。
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广东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本文借鉴国内学者的经验,从“人”、“地”、“钱”、“技”四个方面对广东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广东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面临海,东部、北部和西部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多省相接,并且在珠江口东西两边与香港澳门相邻,自然区域分布明显,陆地面积为17.97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为434万公顷,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
表1 2016年广东耕地面积情况(公顷、%) | ||||
地区 |
耕地面积(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公顷) |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重(%) |
全省 |
2607589.61 |
0.024 |
8448.64 |
0.324 |
珠三角 |
603693.18 |
0.013 |
3048.44 |
0.505 |
粤东 |
256838.22 |
0.015 |
1151.23 |
0.448 |
粤西 |
843442.84 |
0.053 |
1473.70 |
0.175 |
粤北 |
898694.08 |
0.054 |
2630.72 |
0.293 |
注:因研究需要,珠三角统计数据已剔除深圳市。
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2.1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098公顷,广东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2607589.61公顷,人均耕地0.024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公顷/人警戒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广东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也较为明显,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为8448.64公顷,比重达0.324%。从经济区域来看,珠三角、粤东耕地面积较低,人均耕地面积极低,仅为全国水平的1/7,且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重较大。相对而言,粤西、粤北耕地情况稍好,耕地面积分别为843442.84公顷、898694.0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53、0.054公顷,未超出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警戒线。此外,全省耕地分布零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二三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广东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开始转向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少、老龄化程度高和文化程度低是当前制约广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2 广东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结构(万人、%) | ||||||||||
地区 |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万人) |
性别构成(%) |
年龄构成(%) |
受教育程度构成(%) | ||||||
男 |
女 |
35及以下 |
36-54 |
55及以上 |
小学及以下 |
初中 |
高中或中专 |
大专及以上 | ||
全省 |
1233.35 |
52.2 |
47.8 |
18.2 |
47.7 |
34.1 |
33.3 |
55.3 |
10.3 |
1.1 |
珠三角 |
286.74 |
52.0 |
48.0 |
15.6 |
49.0 |
35.4 |
33.0 |
54.4 |
10.9 |
1.6 |
粤东 |
203.62 |
59.1 |
40.9 |
21.0 |
47.2 |
31.9 |
39.3 |
50.6 |
9.4 |
0.7 |
粤西 |
401.87 |
51.6 |
48.4 |
21.4 |
44.7 |
34.0 |
31.0 |
56.7 |
11.2 |
1.1 |
粤北 |
341.13 |
49.1 |
50.9 |
15.0 |
50.5 |
34.5 |
32.8 |
57.1 |
9.2 |
1.0 |
注:数据来源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由表2可知,2016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1233.35万人。从性别看,男性占比大于女性,2016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男性占52.2%,女性占47.8%。从年龄分布看,35岁及以上人员占80%以上,其中,36-54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最多,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47.7%,其次为55岁及以上年龄段,占34.1%;35岁及以下年龄段占18.2%,处于青年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不高。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2016年,初中学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最多,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55.3%,比2006年提高5.3个百分点;高中或中专程度的为10.3%,提高4.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为1.1%,提高0.9个百分点,农民的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生产人员占比仍较低。
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广东经济实力雄厚,财政资金较为充足,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比重仍然较低。
表3 农林水财政支出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 | ||||||
年份 |
全国 |
全省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2010 |
20.06 |
14.21 |
18.95 |
9.43 |
5.28 |
12.10 |
2011 |
20.93 |
15.77 |
11.19 |
7.35 |
4.12 |
7.75 |
2012 |
22.86 |
18.95 |
22.68 |
14.99 |
6.74 |
14.21 |
2013 |
23.43 |
19.53 |
22.46 |
14.02 |
6.96 |
14.25 |
2014 |
23.56 |
17.20 |
19.37 |
14.12 |
4.87 |
16.78 |
2015 |
27.63 |
23.70 |
23.68 |
24.34 |
10.11 |
27.34 |
2016 |
28.18 |
18.92 |
21.99 |
16.27 |
9.03 |
19.89 |
注:因研究需要,珠三角统计数据已剔除深圳市。
2010年-2015年广东省农林水财政支出金额不断增加,2016年有些许下降,总体来说,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提高,广东省农林水财政支出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但比重仍偏低,低于全国的支出比重。2016年,广东省农林水财政支出金额达715.44亿元,比2010年增加390.42亿元,但仅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8.92%,比全国低8.29%。从表2可知,2010年-2015年,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经济区域的农林水财政支出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有些许下降,但农林水财政支出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农林水财政支出占第一产业比重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8%、10.36%、10.16%、9.21%,可见虽然粤东、粤西、粤北的农林水财政支出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珠三角低,但粤东、粤西、粤北比重的增长速度比珠三角快。
(四)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科技水平进行研究。
表4 2010年-2011年全国及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 ||||||
年份 |
全国 |
全省 |
珠三角 |
粤东 |
粤西 |
粤北 |
2010 |
92780.5 |
2345.30 |
870.76 |
211.05 |
674.53 |
494.93 |
2011 |
97734.7 |
2414.81 |
892.47 |
223.00 |
707.38 |
525.13 |
2012 |
102559.0 |
2496.67 |
889.52 |
248.29 |
725.38 |
548.81 |
2013 |
103906.8 |
2564.90 |
919.11 |
255.47 |
739.05 |
581.73 |
2014 |
108056.6 |
2632.40 |
916.55 |
250.18 |
786.39 |
614.88 |
2015 |
111728.1 |
2696.80 |
936.45 |
255.55 |
803.63 |
636.36 |
2016 |
97245.6 |
2390.50 |
799.57 |
235.24 |
719.12 |
566.00 |
注:因研究需要,珠三角统计数据已剔除深圳市。
2010年-2015年广东农机总动力稳步增加,但年增长速度逐渐放慢,2016年有些下降,总体累计增长1.93%。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7245.6万千瓦,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345.30 万千瓦, 占全国的2.46%,居全国第15位,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低于山东、安徽、河南、湖南、江苏等地区,但高于临近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良好。从地区来看,按农业机械总动力高低排序,依次是珠三角、粤西、粤北、粤东,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0.94%、2.05%、1.64%,粤西、粤北、粤东机械总动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年均增长率0.69%。可见,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差距逐渐缩小,粤北山区农机化水平发展最快,但总量仍低于珠三角和粤西。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农业资源不足,各地区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结构不合理,且部分农业资源质量不高,农业资源供给和农业资源需求不匹配,农业资源冗余与农业资源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应该合理安排农业资源投入规模,科学调整农业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各地区及全省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美国运筹学家Copper和Charnes等提出,该方法是以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为基础,结合 Pareto优化的经济学概念和线性规划理论,以有效综合评价多投入—多产出指标为复杂系统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法,不需要事先设定函数形式。农业生产中涉及的投入要素比较多,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函数难以确定。因此,选用DEA方法对农业生产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较为适宜。
DEA基本模型分为 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仅可测算决策单元(DMU)的综合技术效率(TE),BCC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可变,进一步把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其中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指各地每年能否有效利用生产技术,使得产出最大化,该值表示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规模效率指的是各地每年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是否适当,使得产出最大化,该值越高表示规模越适合,生产力也越大(何新安、熊启泉,2009)。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 m 种投入和 s种输出。分别用
式中,
评价第
式中,
(二)指标选择及样本数据说明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时,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不能存在线性关系;二是决策单元个数需在投入、产出指标个数之和的2倍以上,否则会影响效率测度的准确性;三是投入、产出指标具有易获得性及代表性。此外,现有有关农业投入指标如第一产业劳动力、机械总动力均为广义农业统计口径,为保持口径一致,本文选取广义农业总产值即农林渔牧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因此,本文选定7个投入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表5 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
要素 |
指标 |
名称 |
意义 |
产出 |
Y1 |
农林渔牧总产值(亿元) |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
投入 |
X1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公顷) |
土地资源投入 |
X2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
人力资源投入 | |
X3 |
农业机械总动力(亿瓦) |
机械消耗动力 | |
X4 |
农用化肥施用量(吨) |
中间资源消耗 | |
X5 |
农药使用量(吨) | ||
X6 |
农膜使用量(吨) | ||
X7 |
农林水支出(亿元) |
资金资源投入 |
本文参照《广东统计年鉴》的分法,将广东省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即珠三角(广州、珠海、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汕尾、潮州、揭阳)、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粤北(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其中,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达100%,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038%,其第一产业人员、农村用电量等数值接近于0。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将深圳市予以剔除。此外,本文选取广东省20个市(除深圳)为决策单元,研究区间为2010年-2016年,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11年—2017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东财政年鉴》。
四、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一)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本文采用BCC静态评价模型。在构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MAXDEA软件,对广东省20个市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统计广东省整体及四个经济区域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包括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当效率值等于1表示农业资源配置有效,0.9~1表示良好,0.8~0.9表示中等,低于0.8表示低效。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2010年-2016年间广东各市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 |||||||
地区 |
城市 |
综合效率 |
有效性评价 |
纯技术效率 |
规模效率 |
Σλ |
规模报酬 |
珠三角 |
广州 |
1.000 |
有效 |
1.000 |
1.000 |
1.000 |
不变 |
珠海 |
1.000 |
有效 |
1.000 |
1.000 |
1.000 |
不变 | |
佛山 |
1.000 |
有效 |
1.000 |
1.000 |
1.000 |
不变 | |
中山 |
0.965 |
良好 |
1.000 |
0.965 |
0.747 |
递增 | |
东莞 |
0.915 |
良好 |
1.000 |
0.915 |
0.407 |
递增 | |
江门 |
0.834 |
中等 |
0.841 |
0.992 |
1.047 |
递减 | |
肇庆 |
0.956 |
良好 |
0.978 |
0.977 |
1.075 |
递减 | |
惠州 |
0.669 |
低效 |
0.688 |
0.972 |
0.877 |
递增 | |
珠三角平均值 |
0.917 |
良好 |
0.938 |
0.978 |
0.894 |
— | |
粤东 |
汕头 |
1.000 |
有效 |
1.000 |
1.000 |
1.000 |
不变 |
汕尾 |
0.828 |
中等 |
0.921 |
0.894 |
0.689 |
递增 | |
潮州 |
0.787 |
低效 |
1.000 |
0.787 |
0.377 |
递增 | |
揭阳 |
0.985 |
良好 |
0.994 |
0.992 |
0.981 |
递增 | |
粤东平均值 |
0.900 |
良好 |
0.979 |
0.918 |
0.762 |
— | |
粤西 |
湛江 |
0.914 |
良好 |
1.000 |
0.914 |
1.068 |
递减 |
茂名 |
1.000 |
有效 |
1.000 |
1.000 |
1.000 |
不变 | |
阳江 |
0.990 |
良好 |
0.993 |
0.997 |
1.013 |
递减 | |
粤西平均值 |
0.968 |
良好 |
0.998 |
0.970 |
1.027 |
— | |
粤北 |
韶关 |
0.650 |
低效 |
0.679 |
0.959 |
0.797 |
递增 |
梅州 |
0.684 |
低效 |
0.701 |
0.975 |
1.015 |
递减 | |
河源 |
0.591 |
低效 |
0.760 |
0.777 |
0.613 |
递增 | |
清远 |
0.664 |
低效 |
0.708 |
0.939 |
0.898 |
递增 | |
云浮 |
0.923 |
良好 |
0.963 |
0.957 |
0.827 |
递增 | |
粤北平均值 |
0.702 |
低效 |
0.762 |
0.921 |
0.830 |
— | |
|
全省平均值 |
0.868 |
中等 |
0.911 |
0.951 |
0.872 |
— |
1.综合技术效率方面
从表6可以看出,2010年-2016年,广东省农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中等,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中,广州、珠海、佛山、汕头、茂名处于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状态,位于技术前沿,中山、东莞、揭阳、湛江、阳江、云浮的综合技术效率接近于1,处于农业资源配置良好水平。相比而言,河源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最低。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农业资源配置综合技术效率最高的是粤西,随后依次是珠三角、粤东,最低的是粤北山区。同时,粤西、珠三角、粤东差距不大,粤北与其他三个区域相差较大。
2.纯技术效率方面
从表6可以看出,广东省农业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较高。其中,20个市中有9个技术效率值为1,达到DEA有效状态。再看四大区域,按技术效率高低排序,依次是粤西、粤东、珠三角、粤北。粤西、粤东、珠三角的效率值较高,且均高于全省技术效率均值。而粤北的效率值较低,远低于全省技术效率均值。
3.规模效率方面
由表6可知,全省规模效率均值为0.951,效率值较高。全省只有潮州、河源的规模效率低于0.800,可见广东农业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率普遍不低。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珠三角效率值最高,随后依次是粤西、粤北、粤东,且四个区域相差不大。
4.规模报酬方面
由表3可知,四个经济区域中,5个市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10个市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5个市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表明适当增加投入并合理地利用,可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上升。规模报酬递减,表明增加投入量已不可能带来更高的产出,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规模报酬不变,表示增加投入会带来同比例的产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变。
综上可知,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其他三个区域相比,粤北农业发展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粤北纯技术效率值偏低。因此,下一步农业技术攻坚的重点地区应落在粤北,且还应科学调整粤北的农业投入产出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在粤北,规模报酬递增的城市占该区域的80%,可适当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规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率最大化。
(二)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根据上面对广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DEA有效性分析,接下来计算各决策单位的松弛变量,即测算使得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变成DEA有效的调整幅度。考虑到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选择Multi-Stage DEA模型对2010年-2016年广东农业资源的松弛变量进行测算,找到实现各区域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分别对2010年-2016年广东农业资源的松弛变量进行测算,然后算出各城市、地区7年间松弛变量的均值。
表7 2010年-2016年间广东农业资源投入的松弛变量均值 | ||||||||
地区 |
城市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亩)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
农业机械总动力(亿瓦) |
农用化肥使用量(吨) |
农药使用量(吨) |
农膜使用量(吨) |
农业水利事务财政支出(亿元) |
珠三角 |
广州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珠海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佛山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中山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东莞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江门 |
35.88 |
15.82 |
5.12 |
0.00 |
574.23 |
2790.50 |
0.00 | |
肇庆 |
22.61 |
14.01 |
0.87 |
651.59 |
51.93 |
661.90 |
0.00 | |
惠州 |
65.57 |
0.46 |
1.13 |
1461.71 |
521.49 |
113.79 |
0.00 | |
珠三角均值 |
15.51 |
3.79 |
0.89 |
264.16 |
143.46 |
445.77 |
0.00 | |
粤东 |
汕头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汕尾 |
16.35 |
1.07 |
0.84 |
153.89 |
6.04 |
0.00 |
0.00 | |
潮州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揭阳 |
25.30 |
15.93 |
0.00 |
15273.75 |
928.12 |
20.47 |
1.00 | |
粤东均值 |
10.41 |
4.25 |
0.21 |
3856.91 |
233.54 |
5.12 |
0.25 | |
粤西 |
湛江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茂名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
阳江 |
17.16 |
0.00 |
0.00 |
2544.43 |
22.13 |
35.44 |
0.29 | |
粤西均值 |
5.72 |
0.00 |
0.00 |
848.14 |
7.38 |
11.81 |
0.10 | |
粤北 |
韶关 |
108.90 |
1.32 |
2.60 |
2693.28 |
76.89 |
1108.10 |
0.00 |
梅州 |
95.88 |
19.30 |
0.59 |
27149.18 |
0.00 |
823.16 |
0.31 | |
河源 |
111.88 |
4.81 |
0.26 |
6099.63 |
0.00 |
0.00 |
0.17 | |
清远 |
99.02 |
12.31 |
0.00 |
23056.84 |
478.79 |
573.60 |
0.86 | |
云浮 |
2.62 |
8.37 |
0.90 |
0.00 |
2252.25 |
25.12 |
0.00 | |
粤北均值 |
83.66 |
9.22 |
0.87 |
11799.79 |
561.59 |
505.99 |
0.27 | |
|
全省均值 |
30.06 |
4.67 |
0.62 |
3954.22 |
245.59 |
307.60 |
0.13 |
在生产前沿面上,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不为零,表示所对应的决策单元的投入要素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冗余量越大,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低,资源没有有效配置,导致资源的浪费。投入导向要素投入优化是在保持现有生产水平假设下,各种要素投入可能减少或潜在节约的数量。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粤北地区以及珠三角的江门、惠州效率值较低,可以通过提高纯技术效率来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而投入导向要素投入优化是在保持现有生产水平假设下,各种要素投入可能减少或潜在节约的数量。投入导向要素投入优化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取径向调整,所有投入要素按比例θ径向缩小,使决策单元移至生产前沿面。第二阶段是进行松弛调整,是对个别要素投入进行调整。以河源为例,先对投入要素进行径向调整,河源市的纯技术效率为0.76,所有的投入要素应减少24%,其产出保持不变,决策单元移至生产前沿面的投影点上。随后,调整单个要素的投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保持其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变,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111.88万公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4.81万人, 农业机械总动力减少0.26亿瓦,农用化肥施用量减少6099.63吨,农林水财政支出减少0.17亿元。经过调整后,河源市的纯技术效率效率等于1,农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从规模效率来看,粤北、粤东地区的规模效率值低于全省均值,虽效率值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以粤北地区为例,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韶关的规模效率值均小于1,处于规模无效状态。其中,河源、清远、云浮的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因此,这四个城市应适当扩大农业资源投入规模,而梅州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应缩小农业资源投入规模。经过调整后,各城市的规模效率等于1,农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广东省各市、四个经济区域的2010年-2016年间农业资源投入和使用的实证研究发现:(1)广东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大,粤北综合效率值远低于前三个区域,广东农业生产调整的重点应放在粤北;(2)在现有农业生产规模效率较高的情况下,粤北对各项农业资源使用的纯技术效率显著偏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冗余问题突出,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型人才缺乏;(3)广东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浪费,四个经济区域均存在此现象,在劳动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调整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规划需突出农业的关键地位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发展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保障农民收入的基石。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农业的关键地位,解决农业供给质量低、农业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积极推动农业发展,壮大农村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兴旺。
2.制度政策与思维理念需凸显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农业发展需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为纲。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转变依靠农业资源投入量以发展农业的传统观念,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点,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症结点。因此,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需要突出农业资源配置重要性的思维理念,在农业生产、农业机构设置、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上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为抓手,促进广东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二)合理配置资源,打好效率牌
1.调整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规模与结构决定着农业生产效率。广东农业较为发达,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较少,处于青年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劳动力数量短缺与质量不高的问题并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必要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支持“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
2.保证耕地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需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避免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重过大的现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要以保证农业生产为前提,切实保障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完善的农田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还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保证耕地的数量与质量。
3.提高财政支农投入与使用效益
公共财政应更大力度地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现阶段,财政支农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区域分配存在差异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和相对规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支农资金的总量;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做到资金使用有重点、有规划、有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重点投入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究等方面,积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专项资金整合优化。
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政府应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创新,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养力度,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个人及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广东各市的农业科技水平;产学研相结合,建设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机制;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补齐区域发展短板
对于粤北等地形较为复杂、耕地质量较低的地区,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田改造和高标准田建设。针对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冗余问题,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使用效率,提升农作物的亩产值,因地制宜,研发适宜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针对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冗余问题,应向农民普及合理施肥的相关知识,实施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研发新型环保型化肥,依托科技,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2.强化区域发展特色
按全省各农业区域特色构建合理布局,实现农业区域优化。如建立珠三角都市农业区,发展都市精品农业,重点发展高效园艺及水产加工、生物育种研发、现代化农产品物流、观光休闲农业;建立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建立粤西热带农业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重点建设热带水果示范区;建立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依托山地及小气候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
3.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大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若要实现农业振兴,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广东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带动农业的发展。融合方式多样,可结合当地实际农业情况选取,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如农家乐、农业文化馆、农耕体验园等。
实现广东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需激发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的重要作用。国家、政府、企业、农民是广东农业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广东农业发展的走向,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企业以市场交易方式参与农业,是农业建设主体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农民,广东农业发展的依靠主体是农民。各参与主体在广东农业经济建设中各有功用,落实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各参与主体充分协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120(3):253 -290.
[2]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78,2 (6): 429 -444.
[3]Ruttan V W.Productivity Growth in World Agriculture: Sources and Constrai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4):161–184.
[4]Erogan A H,KAYA S P.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Determinants of Turkey’s Agriculture Sector by Two-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J]. Ege Academic Review,2013,13(1):21-28.
[5]胡宝娣.农业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3(8):51-53.
[6]陆彩兰,胡建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资源配置问题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6):32-36.
[7]崔慧霞.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农业经济,2014(11):7-9.
[8]胡华江.农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法[J].农村经济,2002(04):7-10.
[9]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1999~2003年)——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来自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8):25-34.
[10]周端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12):70-82.
[11]王志平.生产效率的区域特征与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基于主成分分析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01):33-43+94.
[12]张乐,孙良媛,郑晶.中国农业综合资源配置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4):19-26.
[13]侯智惠,梅连杰,侯安宏,高晓霞.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3):71-77.
[14]杨林,袁晓燕,邓丽禛.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地方农业补贴效率评价[J].地方财政研究,2013(04):23-27+33.
[15]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J].中国农村观察,2006(01):18-23+38+80.
[16]黄利军,胡同泽.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6):420-423.
[17]张继军.中国农业资源区域配置效率的DEA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1):36-39.
[18]何新安,熊启泉.1992—2005年广东农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1):40-46.
[19]姚凤民,查梓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农民主体地位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8(13):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