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财政管理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财政管理>>文章内容
唐海燕等/促进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的财税政策取向
时间:2009/10/20 18:00: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唐海燕等/促进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的财税政策取向

日期:2006-11-1 8:29:21 新闻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06-10 作者: 新闻阅读次数: 33

唐海燕  阎楠  张园园/西安交通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这已是不争的理论和事实。陕西是我国科技、教育实力相对雄厚的省份之一,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存在为陕西省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雄厚的教育、科研优势应该促进其经济发展,使其有与之相应的经济优势。然而,陕西省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财力紧张、经济相对落后的现象。2005年陕西省GDP总量为3674.75亿,仅占全国GDP总量的2.01%,全国排名第20位;人均水平只有9839元,不仅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13963元相比差距也较大。近年来,陕西省的研究开发人员数和每万人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均居全国前列,但每百万元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产值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陕西的政府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居全国前3位,但区域创新能力却在10位左右。如何在继续保持现有的科教优势的基础上,将科教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尽快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产生较强的经济效益,就成为关系到陕西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建成西部强省的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

    科教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一个由科技供给系统、科技转化系统、科技需求系统和科技环境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在科教成果从形成到转化的过程中,诸多环节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科教优势的转化犹如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环节与政策措施。因而,政府有责任从科教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性,或实现这种“链式”转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出发,认真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政策。而在促进科教优势转化的相关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与各方面的物质利益紧密相关,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财税政策。

    二、陕西省科教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低的原因分析

    陕西省丰富的科教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优势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本省的科技成果的供给、科技成果的需求,以及政府的财税政策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科技成果供给: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关联度极低

    科研机构和高校为陕西省科技投入的主体。陕西省目前的状况是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大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机构承担的课题以政府部门下达为主,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下达的课题较多,科研成果基础研究课题少,产品开发课题少,企业委托课题较少,本省企业委托课题更少。而且,本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不明确,支持对象和重点不突出。教师搞科研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片面追求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上,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具有明显的重论文、重科研、轻生产、轻应用的倾向。

    (二)科技成果需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是R&D活动的投入者,也是R&D活动的受益方。发达国家中企业R&D活动所占的份额一般都在50-80%。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的结构比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如广东省企业所占的经费投入比例为88.89%,山东省为86.62%。近年来陕西省的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占比仅在30%左右,其总体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逐年增加的同时,企业资金虽有所增长,但增速缓慢且占科技经费总额的比重仍在30-40%之间。具体情况见下表:

陕西省科技活动经费来源结构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份

科技活动经费

筹集总额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企业资金占比

2000

869024

417623

277067

32%

2001

978205

496334

315883

32%

2002

1131084

645655

316016

27%

2003

1239689

626189

460573

37%

2004

1592929

736259

651599

41%

资料来源:《2005陕西统计年鉴》

 

    陕西省企业自身的R&D活动能力不强,企业作为本省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企业R&D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多数企业仍然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靠抢土地、资金、寻租行为来谋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设备的更新、新品的开发、技术的升级。为了技术创新,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相当的科技力量,而且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目前,陕西省企业的普遍状况是:企业规模过小(相当数量的所谓大中型企业亦未能达到行业特点所要求的合理规模),资金紧缺,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根本无能力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创新成果的转让竞争是全国范围内的,甚至是国际范围内的。在创新成果的转让方面,市场仅仅挑选最优秀的企业,因此市场筛选机制使得各种科研成果难以通过技术许可市场扩散向陕西企业。

    (三)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科技投入主导作用和税收激励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科技活动本身投入的高成本,结果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府要主导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调整、规范、引导、推进,其中财政税收政策是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科研活动脱离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表明政府财税政策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财政科技投入政策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1.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严重不足。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的主体部分,是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据统计,陕西省科技三项费1996—2004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6.67%,同期财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17.21%,科技三项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而且,陕西省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的范围和项目数呈逐年扩大和上升趋势,导致平均每个项目支持的经费力度呈逐年下降和减弱趋势,从而影响到科研项目的最终质量。

    2.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及结构不尽合理。第一,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基础研究成果会产生原创性科技成果,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基础研究上,我国的平均水平为5.2%,美国15.0%,日本占12.2%,韩国占14.1%,近几年来,陕西省的基础研究只占2.5%左右,长远来看过低的基础研究投入会影响陕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二,陕西省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中央在陕单位,约占总投入的80%以上,R&D活动经费投入的90%以上也集中在中央单位,尤其是在陕的军工单位和军工项目。可以说,陕西省的科技优势更多地表现为国防科技的优势。这些中央在陕单位承担的科技活动(包括R&D活动)项目,大多与陕西省的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关联度不大。比如:占陕西省较大比例的军工企业主要从事军品生产,其次是民品生产,再次是军品科研,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军企民品所占市场份额普遍偏低,多数不足10%,且民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多数仅为国内一般水平。因此,军企与当地乡镇企业的产品关联度不高,对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也一般。

    3.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规范化管理不够。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方面,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陕西省财政的科技投入方式也正由单一的项目拨款方式向专项补助、贴息、担保和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方式,强化了政府财政的引导和启动作用,加大和吸引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激励企业的自主投入,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公司投资重点偏离对科技产业化的支持轨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

    ——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作用较弱。

    1.现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大多集中于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而很少涉及流转税类,但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现状是税收的70%以上来源于流转税,这严重制约了以税收优惠手段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力度。

    2.税制设置方面,生产型增值税不能扣除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或资本品价值,必然使企业对外购资本品的重复征税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不仅增加了企业税负,更重要的是挫伤了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个人所得税税基中,不仅未考虑居民家庭负担状况、人均收入水平等明显的合理因素,而且更未涉及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支出问题,对科技人员的有关税收优惠,也仅限于省级以上政府发放的“科技奖金”和“政府特殊津贴”。

    3.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激励方式,往往偏重乃至局限于税率式优惠方式与税额减免,而较少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迟支付、税收信贷、技术开发基金等手段与措施。

    三、促进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的财税政策建议

    财政的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持和财力保障,有着重要的职能和资源双重性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完善投入体系,消除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将陕西省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保障机制、税收激励机制两个方面。

    (一)完善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财力保障政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以逐步解决好优化投入结构、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为重点。

    1.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确保科技三项费投入占比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财政科技投入必须保证适度规模,财政科技投入(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应定量化,省本级应达到5%以上,市级达到3%以上,县级达到2%以上,使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至少不低于地方年度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仅在绝对数量,而且在相对比重上都应保持一种逐步增长的战略性趋势。

    2.优化投资结构,明确投资重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应以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主要宏观目标。为此,具体需要:(1)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解决好政府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之间的有效配置问题。首先,针对陕西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偏低的现状,把对科技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而且外部效应也很强的基础性研究,作为政府科技投资的重点,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其次,大力推进高科技企业与高校的紧密结合,发挥高校校办产业的领先和示范作用,对于应用价值大、可操作性强的科研项目,积极给予财力上的保障。减少用于非科研的比例,对科研水平较低、社会效益不高和重复设置的单位停拨经费。(2)明确投入重点、统筹兼顾,利用中央和国防科研高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应集中有限的政府科技投资,把科技创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尽快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要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那些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在政府的科技资金安排上,必须统筹兼顾,而不能有所偏废。特别是不能因一味或片面强调发展高科技,而忽视了对现有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升级。另外,发挥中央科研单位和国防工业系统高科技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科研经费大比例投入到军企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军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生产能力,在企业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军企增强民品研发能力,使企业深入参与民品市场竞争并以其技术实力扩大其民品市场份额,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针对过去科技投入上浪费大、撒“胡椒面”的弊端,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和运用机制,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财力保障能力。对政府R&D经费的使用范围和对象加以明确的界定与划分;科研开发项目选择上,实行严格的竞争招标制与课题负责制;政府利用竞标择优机制,采用财政投资、贷款贴息、资金补贴和风险投资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运作的新机制。

    (二)强化和完善税收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技术市场等要素构成的,包括推广、投入、转化和产出等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没有企业参与,任何转化机制都不可能取得效果。因此,陕西省要着重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要明确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税收政策的总体思想,即税收优惠政策既要促进科技应用研究,也要鼓励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激励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既要有利于技术的自我创新,也要有利于技术引进。在考虑到税收政策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相协调、税收政策设计要有助于解决科技进步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等原则的基础上,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完善税制结构,增加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措施,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从销售收人中定额提取科研开发费,并享受免税待遇;对于有市场、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在积极争取国家贷款贴息、设备投资税收鼓励政策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地方税收减免;加大对科技人员税收优惠的力度,制定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2.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可采取分类实施和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过渡。可以先对那些技术进步迅速,技术创新要求迫切,急需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如信息产业)、行业(如计算机行业)和企业(如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3.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等投资的投资税收抵免措施。扩大、健全加速折旧制度,落实国家关于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加大新产品开发费提取等政策措施,运用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等税基式优惠方式,激励企业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

参考文献

[1]张炜,朱慧君. 高校科研对经济建设贡献的测度与分析[J].  科技管理, 2003.9.

[2]常永华. 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异动现象及机理研究[J].  科学研究,  2004.8.

[3]曾小春,云影. 西部军工企业与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开发研究,2005.3.

[4]杜育红. 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5]张炜. 研发经费视角下中美两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6.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683625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