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财政管理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财政管理>>文章内容
边俊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新思路:系统动力学观点
时间:2009/10/16 17:15:3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公共财政支出调整的过程中,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引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全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何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加强财政监督等焦点上。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的反馈环管理思想,进一步探讨财政支出资金管理的系统性特征,试图从系统论角度提出解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特征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特征源于绩效管理的内在特征。从管理学角度讲,绩效管理具有多维性、多因性、动态性特征,这些特征在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目标模式、运行机理等方面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出了绩效管理的细节性复杂和动态性复杂。对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而言,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在财政管理体制内部运行过程中进行体现,换言之,它将在系统内进行体现,同时受系统性的影响,无论是宏观效率还是微观效率,其实质是政府如何对财政资金进行系统性管理问题。

    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践中,我们曾经总结出了一个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公式: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绩效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管理+工程管理+支出绩效评价+财政监督

    这个公式很好地体现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整体性和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系统性的特征和思想。

 

    以下几个角度了反映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系统性特征:

    首先,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从绩效预算、支出管理、预算的执行到预算的评价、监督的一个全程动态管理。考虑财政支出管理的绩效,要以绩效管理目标为方向,以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为原则,具体把握好各个环节。同时,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也体现了部门中职能分工的特点,按照亚当·斯密社会分工的效率原理,分工明确,职能界定清楚,支出效率才能实现。

    其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涉及各部门、多技术的协同。包括政府预算、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审核、政府采购、监督评价在内的各部门和环节都存在绩效管理效率问题,这些部门和环节同时存在限制职能分工、限制效率的内在因素。根据串联结构有效概率原理,在这个系统性框架下,只有各部门环节有效率,整体才有效率。

    第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目标差距反馈以及效果延迟是系统性的重要特征。事实上,绝对的绩效是没有的,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改善是逐步向理想或者最优绩效管理目标逼近的过程,这种逼近的过程又是每一次实际绩效对目标绩效的反馈过程,每经过一次反馈,效率就更进一步,而从预算、支出等环节到效率的体现需要一定长度的反应时间,在众多因素影响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就构成了效果的延迟。

    二、基于系统性特征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反馈环管理思想

    从上述简单分析可知,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细节性复杂,而且是动态性复杂。从系统的整体功能来看,只注重解决细节性复杂,忽视系统动态性复杂的管理与分析对于绩效的提高来讲是无济于事的,这也是目前政府支出绩效管理改善不理想的原因所在。从理论上讲,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利用反馈思想和量化手段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1.比较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主要体现在反馈环的量化和可操作性上。按照反馈原理,实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科学量化,必须保证绩效管理环节各变量的选取合理,从而保证反馈环的流位流率系方程组顺利建立,同时实现参数的动态量化。如可以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财政资金使用总量、结构、成本效益等指标作为流位指标体系;可以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财政资金使用总量的增长率、成本的变化率等指标作为流率指标体系。上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科学量化保证了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使绩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迈进了反馈动态量化管理的大门。

    2.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中,有众多因素影响指标体系的量化结果以及量化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这就增加了流位流率指标体系建立的难度。这些因素包括资金的使用决策行为是否规范、使用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管理方法是否合理、评价结果是否有效等,另外一些其他人为因素、制度不健全因素和利益因素也影响到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这些变量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可以不进行量化,但是我们必须对这些变量加以考虑。由于这些变量的反向变化是对绩效管理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延迟变量。为了使指标体系的量化更加科学有效,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延迟变量变成一段时间内正向变化的相对常数或常量,保证他们的科学和相对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的界定、技术条件的改进、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等等,同时也要求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体制的创新等。

    3.解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复杂运作的有效途径是使延迟时间最短化,反馈速度增加。而解决信息不对称,保证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有效性,使财政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最小化,实现分工效率是实现这个途径有效方法。只有使信息流、资金流运行畅通,反馈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才能使实际绩效与绩效管理目标的偏差减少,实现最优绩效管理的反馈次数减少。从另一种角度讲,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实际工作的指针。

    有必要指出的是,分析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反馈环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假设。这也是将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反馈流图,进入量化分析阶段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注:如何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和如何建立流位流率系对绩效管理进行仿真模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如图1中的因果关系图中,体现了一个正极性的反馈思想,这个思想是有众多的因果关系构成,如延迟变量与绩效管理过程的负因果链;评价监督与绩效的正因果链;各环节变量与实际绩效的正因果链等等。

    三、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从总体上讲,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要围绕反馈环的变量变化关系,以科学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的合理运行。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管理过程的全程量化;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管理行为、监督行为、评价行为的规范;通过科学管理、立法保障实现财政监督难度的降低;通过技术和工作环境建设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等。

    1.重新构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在合理设置目标绩效、界定各部门职能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指标,按照绩效预算的标准,设置绩效管理指标的权重和量化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促使财政支出管理规范化。同时以财政支出的性质和功能为标准,对财政支出的具体科目进行分类,全面反映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系统体现财政支出管理的特征。通过重新构建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合理的财政支出各科目之间的结构,并使用权变的方法,动态性调整支出科目,使之符合财政管理的实际,使这些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要考虑财政支出管理各项指标的兼容性和精简性,尽量减少信息收集成本。

    2.保证财政监督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很显然,本文把财政监督评价工作放在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要保证财政监督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应该加快财政监督的立法工作,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为财政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提供立法保障;要建立财政监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3.创新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监督制度。制度的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解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中行政部门与专业部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创新执法主体,体现公平原则。第二,抓住绩效监督过程中的“核查”这个关键环节,保证全过程的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要根据延迟的特点,适当把握财政监督评价的时机,寻找突破口,避免重复无效核查,以降低监督成本。第三,建立财政支出评价监督专家库,通过有偿服务等方法,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的专家组合评审制度,以此类方式解决各种保护主义和行政过度干预等问题。

    4.完善预算资金支付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对重要的财政支出资金实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的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消除限制分工效率的因素,减少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5.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了保证信息共享,降低计算机配置成本,实现分工的信息传递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要进一步推进全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统一和规范,特别注意省以下管理部门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多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683741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