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龙/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李盛竹/重庆邮电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2000年-2016年数据建立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财政科技投入促进了企业R&D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不同指标,不同中介变量具有不同的中介效应。由此应不断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机制,更好利用其中介效应,充分发挥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杠杆作用。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 技术创新绩效 企业R&D投入 社会资金投入 中介效应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回顾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深度的调整和变革当中,许多国家将创新驱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技术创新离不开长期、持续和高强度的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是为促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而提供的公共资金支持,其强度和方向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能力,是国家科技政策在科技发展战略及重点领域的具体体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技术的预研、开发、孵化与推广各个阶段,政府的预先资助和科学引导起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财政科技政策功能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通常包括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科技攻关”等方式。自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后,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R&D经费保持了连续增长。客观上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日益完善,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不能也不应代替企业投入,也就面临着如何优化政府与市场创新投入结构、确保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的现实挑战。因此,考察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是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中介效应和杠杆作用,找准激发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加快突破的路径,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在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经济实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Nelson(1966)发现技术创新类似于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外部属性[1]。Walter(1982)认为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的政府干预能够提升创新效率,能够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的问题[2]。Barro (1990)研究发现政府资助企业R&D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生产要素投入进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福利[3]。Freeman(1995)认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源于企业需要一种创新关系网络,而国家财政科技政策等影响力是根本性的[4]。Branstetter等(2002)研究认为政府投入与企业R&D成果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增加[5]。Gzarnitzki等(2004)发现受到政府资助的企业往往有较多的专利创新成果[6]。Wiesenthal(2012)等以低碳能源技术为例,考察了政策支持下的欧盟技术产业和公共研发投入情况,研究发现这种政策促进了显著的研发投入[7]。我国学者朱平芳(2003)等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投入能带来企业投入资金的增长,并有效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出[8]。李守伟等(201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9]。李华等(2012)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政策支持,而且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10]。孙萍(2014)发现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加大,财政支出分权对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逐步减弱[11]。张玉喜等(2015)认为短期内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但长期来看作用效果并不明显[12]。
通过回顾已有文献可以看到,现有研究验证了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但较少定量研究有限的财政资金如何带动和促进更多的企业R&D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以及产生的中介效应和内在机理。因此,本文拟剖析财政科技投入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的特征,及其在改善创新绩效中的系统效应。具体而言,主要探究以下问题:第一,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何影响?第二,与其它技术创新投入相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财政科技投入对其它技术创新投入是否存在替代、互补或者杠杆效应?基于上诉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理,探究其对R&D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突破以往较多地限于直接关系研究层次;同时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资源不足问题,从外部视角、协同创新投入特征和促进效应层面探索其解决方案。
已有的研究表明,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与导向层面,有着独特功能和重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与政府科技投资关系密切。从企业角度来看,其研发战略、组织规模、学习能力、人力资本、创新激励等内部因素,以及技术演进、竞争合作、资本市场、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都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13]。基于创新投入产出角度,可选取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为创新产出指标[14]。为了便于量化考察并考虑到变量的关联性、多维性等,本文选取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化、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四个最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依据近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95%以上被SCI、EI、ISTP检索的科技论文,是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仅2012年为75%),所以不考虑企业科技论文发表指标。因技术市场交易额涉及到买与卖两个层面,难以和创新产出对应,故不采纳。
1.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
政府对企业R&D的资助,对鼓励企业产生更多更好的专利发明,提高新产品转化效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5];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专利申请授权数具有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专利申请数结合授权专利数能较好地体现企业技术创新水平[16];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专利技术创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对专利申请授权量有影响,两者之间显著相关[17];新产品销售收入直接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水平。增加R&D投入对企业新产品销售额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经费投入强度与企业创新性产出显著正相关[18],本文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主要包括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以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主要源自企业R&D投入、政府财政资助和社会资金投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自身投入比重为92.28%,政府财政投入占6.50%,社会资金占1.22%。虽然财政资金占比不大,但现有研究已证明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与社会资金投入具有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19]。基于前述讨论,可以预期政府财政科技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于促进企业R&D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与提供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适度的影响,且存在中介效应。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1):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R&D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2(2):企业R&D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2(3):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企业R&D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中介效应
H3(1):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
H3(2):社会资金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3(3):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社会资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中介效应
1.数据来源
本文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因部分数据不全,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企业),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年-2015年发布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时间序列为1997年-2013年。选取资助企业的财政科技资金来衡量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选取企业R&D投入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选取金融机构贷款和国外资金支持等衡量社会资金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以1997年为基准期,对所有涉及金额的数据均作物价影响消除处理;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平稳性,再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2.研究变量选取
我们可以把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成果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选取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专利申请数Y2、授权专利数Y3来衡量直接成果。由于授权专利数受到跨周期约束及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为了全面地考察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将专利申请数和授权专利数均列作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间接成果在于创新性技术的应用推广并产生经济效益,本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Y4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间接成果。选择财政科技投入X作为解释变量,将企业R&D投入M1与社会资金投入M2作为中介变量,考察财政科技投入如何对企业R&D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产生中介效应,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为自变量,企业R&D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为中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
图1 理论假设模型(图中假设编号校对时修改)
依据前述假定描述和变量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财政科技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财政科技投入—企业R&D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社会资金投入:
企业R&D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选取2000年-2016年间全国30个省级区域51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消除物价影响处理,为了验证假设H1, H2(1), H2(2),H3(1), H3(2) 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应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相关系数。
由于企业创新绩效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专利申请数(Y2)、授权专利数(Y3)和新产品销售收入(Y4),并且与企业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财政科技投入(X)与企业创新绩效各个指标的相关性(表1),然后确定财政科技投入(X)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表1 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性分析结果
指标 |
Y1 |
Y2 |
Y3 |
Y4 |
X |
Y1 |
1 |
- |
- |
- |
- |
Y2 |
-0.1 |
1 |
- |
- |
- |
Y3 |
-0.09 |
0.97 |
1 |
- |
- |
Y4 |
-0.19 |
0.91 |
0.9 |
1 |
- |
X |
0.08 |
0.77 |
0.79 |
0.77 |
1 |
由表1可知:财政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授权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正相关,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假设1成立。
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M1)与企业创新绩效(表2)、社会资金投入(M2)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表3)以及财政科技投入(X)与企业R&D投入(M1)和社会资金投入(M2)的相关性(表4)。
表2 企业R&D投入(M1)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性分析结果
指标 |
Y1 |
Y2 |
Y3 |
Y4 |
M1 |
Y1 |
1 |
- |
- |
- |
- |
Y2 |
-0.1 |
1 |
- |
- |
- |
Y3 |
-0.09 |
0.96 |
1 |
- |
- |
Y4 |
-0.19 |
0.91 |
0.89 |
1 |
- |
M1 |
0.14 |
0.86 |
0.87 |
0.89 |
1 |
表3 社会资金投入(M2)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性分析结果
指标 |
Y1 |
Y2 |
Y3 |
Y4 |
M2 |
Y1 |
1.00 |
- |
- |
- |
- |
Y2 |
-0.10 |
1.00 |
- |
- |
- |
Y3 |
-0.09 |
0.97 |
1.00 |
- |
- |
Y4 |
-0.19 |
0.91 |
0.90 |
1.00 |
- |
M2 |
0.09 |
0.47 |
0.47 |
0.51 |
1.00 |
表4 财政科技投入(X)与企业R&D投入(M1)和社会资金投入(M2)的相关性
指标 |
X |
M1 |
M2 |
X |
1.00 |
- |
- |
M1 |
0.79 |
1.00 |
- |
M2 |
0.56 |
0.60 |
1.00 |
由表2可知,企业R&D投入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申请专利数、授权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正相关,表明企业R&D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成正相关,H2(2)成立;同样的由表3看出,社会资金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也成正相关,H3(2)成立。
通过分析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R&D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相关性(表4)看出,其相关系数均为正,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R&D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2(1)成立;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H3(1)成立。
为了探索验证假设H2(3)和H3(3),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还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模型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变量 |
t-Statistic |
1% level |
5% level |
10% level |
Prob. |
检验结果 |
D(LnY1) |
-8.8766 |
-4.8001 |
-3.7912 |
-3.3423 |
0.0000 |
平稳*** |
D(LnY2) |
-4.7098 |
-4.0044 |
-3.0989 |
-2.6904 |
0.0029 |
平稳*** |
D(LnY3) |
-4.0557 |
-4.8864 |
-3.8290 |
-3.3630 |
0.0355 |
平稳** |
D(LnY4) |
-3.3480 |
-4.2001 |
-3.1754 |
-2.7290 |
0.0381 |
平稳*** |
D(LnX) |
-3.1750 |
-4.0579 |
-3.1199 |
-2.7011 |
0.0456 |
平稳** |
D(LnM1) |
-5.3755 |
-4.0044 |
-3.0989 |
-2.6904 |
0.0009 |
平稳*** |
D(LnM2) |
-5.5332 |
-4.8864 |
-3.8290 |
-3.3630 |
0.0039 |
平稳*** |
注:***、**、*分别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1%、5%、10%。
由表5可知各变量的检验结果都接受假设H1,即存在单位根;各变量一阶差分调整后进行ADF检验,发现序列表现呈现平稳性,D(LnY1)、D(LnY2)、D(LnY4)、D(LnM1)、D(LnM2)在1%置信度下拒绝H1,D(LnY3)、D(LnX)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H1,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这就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序列LnY1、LnY2、LnY3、LnY4、LnX、LnM1、LnM2均是平稳序列,原变量间存在均衡关系,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20]。
(三)回归分析
依据前述假设和式(1)至(5),自变量是财政科技投入X,因变量是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专利申请受理数Y2、专利申请授权数Y3和新产品销售收入Y4,中介变量是企业R&D投入M1和社会资金投入M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回归分析结果汇总表
自变量 |
因变量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差 |
财政科技投入X |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 |
0.07*** |
8.30 |
专利申请受理数Y2 |
1.03*** |
-3.39 | |
专利申请授权数Y3 |
1.03*** |
-4.00 | |
新产品销售收入Y4 |
0.97*** |
-5.560.54 | |
财政科技投入X |
企业R&D投入M1 |
0.87*** |
4.00 |
财政科技投入X |
社会资金投入M2 |
1.20*** |
-2.87 |
财政科技投入X |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 |
-0.06*** |
0.01 |
企业R&D投入M1 |
-0.16** |
0.01 | |
财政科技投入X |
专利申请受理数Y2 |
0.30*** |
0.01 |
企业R&D投入M1 |
0.83*** |
0.01 | |
财政科技投入X |
专利申请授权数Y3 |
0.37*** |
0.01 |
企业R&D投入M1 |
0.74*** |
0.01 | |
财政科技投入X |
新产品销售收入Y4 |
0.22*** |
0.007 |
企业R&D投入M1 |
0.84*** |
0.006 | |
财政科技投入X |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Y1 |
-0.04*** |
0.009 |
社会资金投入M2 |
-0.02*** |
0.004 | |
财政科技投入X |
专利申请受理数Y2 |
0.98*** |
0.008 |
社会资金投入M2 |
0.04 |
0.003 | |
财政科技投入X |
专利申请授权数Y3 |
1.00*** |
0.007 |
社会资金投入M2 |
0.02 |
0.01 | |
财政科技投入X |
新产品销售收入Y4 |
0.88*** |
0.008 |
社会资金投入M2 |
0.07*** |
0.003 |
注:***、**、*分别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1%、5%、10%。
由表6分析结果可知:当只有财政科技投入一个自变量,它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在99%置信区间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显著,并且财政科技投入对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正效应;企业R&D投入对专利申请受理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影响为负。当财政科技投入和企业R&D同时作为自变量,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在99%置信区间显著,但回归系数变小,并且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R&D投入在99%置信区间内回归系数是0.87,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可以通过影响企业R&D投入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同理,财政科技投入通过影响社会资金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和社会资金投入存在一定中介效应。为了更加明确探讨财政科技投入对其它投入的是否存在替代、互补效应或者杠杆效应?影响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四)中介效应分析
1.中介变量验证理论
如果X能通过影响变量M进而影响Y,则M就是中介变量[21]。图2说明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2 中介变量关系示意图
c为X对Y的总效应,ab是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c=c’+ab,即中介效应:
图3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因果分析法、系数相乘法、Bootstrap法、乘积分布法等在中介变量检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参考温忠麟等学者提出的检验法,本文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如下:
(1) 分别对a、b进行检验,如两者都显著,表明X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M对Y产生影响,转步骤(2);如果a、b只有一个显著,转步骤(3);
(2) 对 c’进行检验,如c’不显著,表明X完全是通过中介变量M对Y产生影响,即全中介效应;如c’显著,表明X部分地通过中介变量M对Y产生影响,即部分中介效应,检验完成;
(3) 进行Sobel检验,公式为:
按照前述中介效应检验步骤,结合表6和图3,检验说明如下:
(1)对企业R&D投入的中介效应
第一, a1与b11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生影响;c’11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生影响。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1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生的中介效应为:c1-c’11 =-0.13。
第二, a1与b12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专利申请受理数产生影响;c’12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专利申请受理数产生影响。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1对专利申请受理数产生的中介效应为:c2-c’12=0.73。
第三, a1与b13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专利申请授权数产生影响;c’13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专利申请授权数产生影响。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1对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中介效应为c3-c’13=0.66。
第四, a1与b14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影响;c’14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企业R&D投入M1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来实现的。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1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中介效应为c4-c’14=0.75。
表7 企业R&D投入的中介效应
因变量 |
总效应 |
直接效应 |
企业R&D投入中介效应 |
中介效应占 总效应比例 |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
0.07 |
-0.06 |
0.13 |
-- |
专利申请受理数 |
1.03 |
0.30 |
0.73 |
60.8% |
专利申请授权数 |
1.03 |
0.37 |
0.66 |
67% |
新产品销售收入 |
0.97 |
0.22 |
0.75 |
19.5% |
由表7分析可知,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企业R&D投入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受理数与专利授权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地大于直接效应,财政科技投入的中介效应和杠杆作用十分明显。
(2)对社会资金投入的中介效应
第一, a2与b21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会资金投入M2对新开发项目数产生影响;c’21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会资金投入M2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生影响。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2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生的中介效应为c1-c21’=-0.03,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3/-0.07=42.86%。
第二, a2显著但b22不显著,应进行Sobel检验,统计量z=
第三, a1显著但b23不显著,应进行Sobel检验,统计量z=
第四, a1与b24均显著,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会资金投入M2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影响;c’24显著,表明只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会资金投入M2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影响。由式(6),可计算出财政科技投入通过M2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中介效应为c4-c’24=0.09。
表8 社会资金投入的中介效应
由表8可知,财政科技投入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直接效应为负,通过社会资金投入产生的中介效应为0.91;对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授权数没有中介效应;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88,通过社会资金投入产生的中介效应为0.09,中介效应较弱。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得出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财政科技投入不仅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对企业R&D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产生中介效应,再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不同指标来看,不同中介变量具有不同的中介效应。
1.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层面
在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层面,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企业R&D投入产生的中介效应为0.13;对社会资金投入产生的中介效应为0.91,中介效应显著;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资金产生的中介效应,比对企业R&D产生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和突出。
2. 专利申请数与授权专利数层面
在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专利申请数与授权专利数层面,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产生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73、0.66;而对社会资金投入来说无显著中介效应。
3. 新产品销售收入层面
在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层面,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中介效应为0.75,对社会资金投入的中介效应为0.09,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产生的中介效应,比对社会资金产生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二)对策建议
1.增大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
制定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继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专利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均有积极影响,尤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显著,由此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创新导向,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同时,与财政科技投入相配套,努力打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条件、制度环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金支持与平台建设并重,为加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保障。
2.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杠杆效应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于财政科技投入终究有限而且不能也不应代替市场力量,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企业R&D投入对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的间接影响显著,因此应重点促进和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强度。客观上看,当前我国企业创新体系仍待完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制造能力差距显著,先导性、前沿性的自主创新成果少,引领产业变革和技术发展的能力不足,创新要素投入不均衡。由此应围绕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领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独特功能,尤其是对企业R&D投入的杠杆效应,以加快形成和突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当中
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社会资金投入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中介效应最大,而社会资金投入在财政科技投入对专利申请受理数和对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影响中尚未起到明显的中介效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活动周期长、开发风险高、投入强度大等特征,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持续性地投入。国内外众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建立多层次、多阶段、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和成长发展的资金需求。由此,应鼓励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当中,通过信用担保、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股权交易等方式,尽可能地拓展企业R&D的社会资金来源,改变目前我国企业R&D投入中社会资金平均仅占不到1.5%的现实,促进社会资金投入与企业R&D活动的高效对接。
4.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与改进机制
由于存在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负效应,所以应尽快形成全国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财政科技投入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资金流转的过程、环节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避免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无效和低效运作。跟踪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资金配置改进与调整,以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战略导向、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和杠杆促进等功能。
参考文献:
〔1〕Nelson R, Phelps E 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69-75.
〔2〕Walter I. Environmentally induced industrial reloca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vironment and trade, 1982, 2: 235-256.
〔3〕Barro Robert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5: 103-125.
〔4〕Freeman C.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9(1): 5-24.
〔5〕Branstetter Lee, Sakakibara Mariko. When do research consortia work well and why?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anel Dat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1): 143-159.
〔6〕Gzarnitzki D, Hussinger K. The link between R&D subsidies, R&D spending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C]. ZEW Discussion Paper, 2004(7).
〔7〕Wiesenthal T, Leduc G, Haegeman K, et al. Bottom-up estimation of industrial and public R&D investment by technology in support of policy-making: The case of selected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J]. Research Policy, 2012, 41(1): 116-131.
〔8〕朱平芳, 许伟民.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生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3, 6:45-53.
〔9〕李守伟, 何建敏. 不同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1, 10: 68-70.
〔10〕李华, 周卉, 王金萍.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选择-基于辽宁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6: 148-151.
〔11〕孙萍,孔德意,许阳.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4, 27(1):56-60.
〔12〕张玉喜,赵丽丽. 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 33(2):177-184.
〔13〕Jeffrey L. Furman, Richard Hayes. Catching up or standing still: National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among “follower” countries, 1978-1999 [J]. Research Policy, 2004, 11(33): 1329-1354.
〔14〕高建, 汪剑飞, 魏平.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 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 科研管理, 2004, 25(9): 14-22.
〔15〕李晋, 邓锋. 政府R&D补贴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7: 67-71.
〔16〕李永, 叶伟娜, 王振宇. 政府对企业R&D资助效应:互补还是挤出——对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 2013, 33(5): 62-66.
〔17〕刘胜强, 常丹丹.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11): 42-46.
〔18〕胡义东, 仲伟俊.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 04: 80-85.
〔19〕胡永健, 周寄中. 政府直接资助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8, 11:141-148.
〔20〕庞浩. 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6: 269-273.
〔21〕温忠麟.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1: 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