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曾万平、欧阳力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但2011年形势更加严峻。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存在功能性割裂,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收益—成本”结构性矛盾,未能有效形成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内生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增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激励,“多与、少取、放活”,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扩大金融供给;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发展各类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体系,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建设,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激励 政策性中小银行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1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3000多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75%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税收的50.2%;在更为关键的基础创新上,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5%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微型、小型企业相当于人类的“婴幼儿”,理应属于应该重点扶助的对象。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2011年,在银根不断紧缩、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冲击下,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大量停产倒闭现象,其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因此,如何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严峻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在2010年至2011年7月,为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先后12次上调存贷款准备金率。在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而中小企业则首当其冲。此外,受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具体表现在:
(一)信贷紧缩直接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从资金需求角度看,尽管单个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但中小企业几乎遍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整体上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但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来看,两者极不对称。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中小微型企业有融资需求,而能够通过银行融资的小微型企业却不到两成。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属于数量型的信贷配给工具,大幅提高准备金率加剧了金融资源向垄断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倾斜和配给,显著缩小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来源。
(二)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仍以自有资金为主,外部融资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而政府扶持资金不足,直接融资比例太低,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严格核准制和漫长排队,使得九成以上企业无法通过IPO融资。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风险资本、产业投资基金在中国才刚刚兴起,远水难解近渴。
(三)中小企业融资相对成本较高,长期贷款比例太低
与大型企业的贷款相比,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产生更高的评估、运营等成本;此外,部分企业还需支付请客送礼等非正常性支出,这些必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单位成本增加。随着信贷政策的收紧,融资成本更是迅速攀升,民间年借贷利率普遍高达20%以上,50%的借贷利率也是屡见不鲜。即使是幸运获得银行信贷的少数中小型企业,也主要获得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比例偏低,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进行长期投资,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成本上升和税费负担较重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构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的逼近使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蚕食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微薄的利润。
据调查,目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普遍已超过30%,不少企业接近50%,导致企业自生发展能力不足。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3%表面看很低,但是由于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上其税负要高于一般纳税人。其次,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偏高。“中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为20%,但是门槛太高,多数中小企业无法受惠,实际承担的25%税率对中小企业来说仍相对偏高。另外,各种隐性的罚款、摊派和吃拿卡要等非税负担更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1.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模式比较粗放,经营风险较高。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众多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端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手段,产品品质和研发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不确定性较大。小微型企业一般经营行为短期化,寿命一般只有3-4年,破产可能性较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生命周期的短暂性使得企业偿还贷款的现金流得不到保证,因此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一年来,欧美债务危机升级,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得中小企业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加剧了融资难问题。
2.中小企业财务与内控机制不健全,制约其融资能力。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有的甚至没有建立会计账目,内部控制不到位,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导致企业信用等级偏低,难以满足外部融资所要求的条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调查报告,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此外,由于社会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上小微型企业一般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可用于信贷担保的其他可信资产,严重制约其融资能力。
(二)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小银行发展滞后
1.大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激励,难以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同等金额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贷款成本高,使得大银行对于担保品不足、具有高风险但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往往趋于保守。经济景气度下降和经济转型,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我国几十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和百余家城市商业银行仅能覆盖全国企业总数的5%左右,主要以大型企业、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为主,无力覆盖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
2.中小银行的数量和资产规模有限,难以覆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国外经验来看,商业性金融体系需要有一批专心做小微型企业融资的银行,即零售银行。美国8000家零售银行、日本有2000多家。这类银行客户定位明确,基本不上市,可以承受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力军。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倾向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由于数量小、资产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没有设计开发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创新产品,其受惠中小企业数量也仅为企业总数的10%,亟待提升。
3.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增信作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公司数量不够,发展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一直处于资本金不足和营运资金紧缺的两难境地。没有充分利用新型的网络信用信息。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机构会员规模数千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资金需求有着深刻理解,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用评价体系与数据库。目前,基于网络信用的贷款规模仅百亿规模级别。
4.民间借贷总体处于半地下状态和不规范阶段,既缺乏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5.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从股票市场上看,由于严格的核准制和漫长的排队,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上市资格,每年几百家的上市数量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公司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适合于小微型企业的新三板市场和集合债亟待改革和扩容。
(三)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了小银行的金融供给太少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个非营利的、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从国际经验来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主要还是由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比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银行。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政策性金融扶持。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迄今为止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导致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中小企业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公平的信贷支持以及税收优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在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临时政策支持,但据调查,优惠政策到位率很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未能统筹协调,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工信部、银监会、工商、财税等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处于分割状态,存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等问题。二是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变相规避政策。
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在世界经济放缓、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国内需求不振的复杂环境下,解决好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实现“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尤为迫切。总体而言,应当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减少金融管制,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着力发展中小银行,从体制机制上增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激励,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扩大融资供给,切实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要提高经营素质、增强信用观念
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自身融资条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努力发展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军。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透明度,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强化信用观念,提高自觉还贷意识,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二)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放松民间金融市场的管制,增加金融供给
要有效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发展政策性融资银行,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小银行,放松民间金融管制,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增加金融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从德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看,组建专门的政策性融资银行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以市场为基础,对市(县)及以下分支机构较多的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业发展银行,通过财政、外汇等注资,赋予它新的使命,专门为中小企业开展信贷融资业务,提供融资服务。
二是加快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通过费用减免、税收返还,增加资本金、发放再贷款等措施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稳妥、有序地推动地下民间金融公开化、合法化,鼓励民间力量投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适当提高持股比例,把小贷行业的负债上限从0.5倍提高到1-1.5倍,提升其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银行,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创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允许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机构成立银行,为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500万元以下的融资服务。
四是大力发展科技银行。在城市开发区、科技型企业聚集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力发展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科技银行,实现科技与风险投资机构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
(三)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切实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明显提高小企业信贷比重
一要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切实开展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大型商业银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要由目前的占全部企业贷款的45%提高到 60%以上,小微型企业应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0%-30%。
二要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其对小型企业的贷款比重。全国凡有条件的地级市均可开办城市商业银行,地级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应由目前的占其企业贷款的70%提高到80%以上,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至少与中型企业相当。
三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的贷款比重。全国近2000个县,均可至少办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全国3.4万多个乡镇,均可至少办一家农村信用社或村镇银行,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小微型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至少达到其企业贷款的70%以上,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从体制机制上增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激励
目前,商业银行掌握了大多数的金融资源,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激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1.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制定并且细化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激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一是央行应多采用利率价格工具,减少使用准备金率数量工具。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尽快消除负利率。适度放松贷款利率管制,根据风险和收益匹配原则,在不超过1.5倍法定贷款利率的范围内,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二是实施动态的高、中、低三档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充分激励银行向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目前可以考虑分别定为21%、17%、14%,并依据形势逐步调整。对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低准备金率。三是细化落实银监会支持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信贷的各项措施,特别是针对小企业贷款的50%的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金融债、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等项目要尽快具体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2.逐步推行“信贷工厂模式”,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中小型金融机构要大力借鉴民生银行的成功经验。要注重在小微企业、信用基础好的重点区域开展业务,充分与客户沟通、调研、创新产品设计和担保模式等,定位于主要满足融资需求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迅速找到有效客户群体,并对其进行批量营销,实现受众群体量规模化,从而实现风险可控;运用“收益覆盖风险法则”,适当提高贷款收益和发放效率。
3.创新抵押方式,完善授信制度和贷款审批机制。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商业银行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和综合授信制度,合理确定授信标准和授信额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内循环使用,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贷款的“快、多、小”的要求。合理下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
4.要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切实掌握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根据需求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大力加强商业银行与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其积累的中小企业信用、财务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库,大力发展基于网络信用的新型贷款产品,比如网络联保贷款。
(五)完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1.理清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权责,建立统分结合的分层次管理体制,形成“大统一、小分权”的监管格局,实现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金融办对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兴融资机构的监管积极性,避免“一刀切”问题,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消除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增强中小企业的内生发展能力,降低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第一,增值税方面,目前增值税起征点太低,建议将中小企业起征点提高至6万,中型企业的增值税率从17%下降为13%,减半征收小型企业的应纳税增值税率,免征微型企业的增值税。第二,所得税方面,永久性地免征微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小型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标准由6万提高至10万,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微利的中型企业的应纳税所得按15%征收。第三,完善税收抵扣。目前,企业贷款利息的税前抵扣仅限于基准利率产生的利息。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此规定与现实脱节。因此,建议当按其不超过2-3倍银行基准利率的实际贷款利率给予全额抵扣。第四,调整优化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建议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相应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
3.加快“费改税”步伐,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收费等社会负担。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22项收费从3年免征扩展到永久性免征。全面清理整顿工商、环保、质监、卫生等部门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重点是免征、减征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杜绝对中小企业的各种乱收费、摊派和寻租腐败。
4.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等方面的投入,更加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确保各项政策服务落实到中小企业。
(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必不可少。
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要加快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信贷政策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引导实体经济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传统产业中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和民营资本入股或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增强担保公司实力;落实担保公司的财税优惠,增强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优化执法环境。
三要建立完善针对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新三板的改革与扩容,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服务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大力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渠道。加快债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集合债等债券融资。
四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以构筑全方位体系为原则,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例如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私募融资的法规就一直不明确,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完善企业的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它可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