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理论前沿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前沿>>文章内容
李学文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作用模式研究
时间:2012/7/19 21:03:37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5期      作者:佚名

李学文、张青超/北京大学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发展特有的现象,在大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从区域金融政策角度入手,以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为例,探寻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金融的促进作用和模式,进而探寻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揭示区域金融政策、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提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金融  金融政策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区域金融的研究始于雷德蒙·W.戈德史密斯。1969年,戈德史密斯发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首次提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开创区域金融研究之先河。戈德史密斯着重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1973年,麦金农和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①],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以及“麦金农肖模型”,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会产生恶性循环,不利于经济发展,提倡自由化。进入90年代,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为首的经济学家提出“金融约束论”[②],认为“金融约束”是“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的一个必需环节。国外对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干预。

    在国内,1995年张军洲提出区域金融的概念,并且对其进行了定义,认为“区域金融指的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这些金融区域结构差异、差异互补和相互关联构成一国的区域金融体系”。张军洲提出,区域金融的基本构成要素集中表现为空间差异、金融机构与发展水平差异、吸纳与辐射功能差异以及环境差异。之后,张杰、李炜、蔡志刚、伍海华、金雪军、田霖等学者都对区域金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比如:李炜(2001)从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投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因素上,得出了区域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资本的投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得出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关系。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利用GDP和资本流动量作为计量研究,得出区域金融发展的特点与差异,提出对中西部应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发展金融市场,促进中西部发展。汪兴隆(2002)从微观层面分析,由区域差异化推出货币配置的差异化,说明政府,尤其是央行在同一货币政策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区域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优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促进各区域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区域之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而对于金融政策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政策角度切入,在对空间基础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区金融政策、金融发展要素及经济发展时间的差距,探寻大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

    区域金融政策是跟某一区域有关的金融政策。从政策的来源看,区域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区域金融政策和地方政府金融政策。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性银行的区域信贷政策和项目、国家财政补贴等手段实施其区域金融政策。我国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以及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使得区域金融差异化明显,更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特色化的区域金融政策。本文主要基于经济区内地方政府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分析其对区域金融的影响,采取对比分析法,探寻地方政府金融政策的作用机制,从而找出区域金融政策、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模式。

    二、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为例

    ()环渤海经济区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发展较早的经济区之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核心区之一,也是我国流动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1.金融政策与金融发展

    (1)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

    在促进银行业机构发展和创新方面,环渤海经济区主要通过优惠的政策条件,一方面引进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支持城镇银行、农村银行等地方型银行业机构发展。以河北省为例[③]2009年河北省《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提出要在全省建立起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充分、运转高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银行类机构体系。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中心落户河北,招商银行和东亚银行也入驻河北,促进其商业银行布局改善;同时,新型金融组织迅速发展,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3 家,村镇银行也增加至7家。

    在促进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方面,环渤海经济区也主要通过优惠的政策条件,支持大型机构入驻和扩大,完善网点布局。2010年,辽宁和河北两省积极推动证券网点建设全面推进,网点布局逐步优化,新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吸引金融机构入驻和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优惠政策措施有:一是设立专门金融街区,如沈阳的“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北京规划了“一主二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二是政府拨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金融业发展,如沈阳等城市对新设立和新迁入的金融机构都设有不同金额的资金补助政策;三是以税收优惠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如沈阳金融贸易开发区对新入驻外资及合资银行实行免税等;四是制定各项激励制度,如沈阳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五是优化人才环境,吸引培养金融人才,如北京提出对金融企业高管给予股权、激励等措施。

    (2)政策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通过政策支持,在加快传统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创建新型金融交易市场。北京市积极促进碳排放交易平台的建立。天津、沈阳等城市筹备建设全国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建立重要的现货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辽宁积极推动辖内证券机构经纪业务转型,强化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分类监管,促进证券机构稳健经营。

    (3)政策促进金融工具创新

    在促进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环渤海经济区通过政策培养竞争环境、积极引导金融企业创新。辽宁省金融机构在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间业务、结算业务等整体营销金融服务的同时,在公司理财、网上银行、物流金融、现金管理、债券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关键产品创新和升级以及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截至2010年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1532.6亿元,增长18.41%,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86%[④]

    (4)政策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在政策引导下,环渤海地区征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风险防范作用凸现。2010年,河北通过《河北省“十二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极大地帮助金融机构维护资产安全,颁布《关于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办法》;针对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实际,向各银行印发《关于印发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设备企业名单的通知》,提示各银行防范风险;制定《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2)》,对未来三年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省环保厅合作,河北省环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全省环保信息实现一口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5)金融中心建设

    环渤海经济区政府先后出台很多政策,从方向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条件引导等方面积极促进金融中心的建立。北京依靠其强大的总部优势和信息互动优势,积极推动建设金融政策信息中心、资金调度清算中心以及金融批发业务中心。天津则依据滨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私募股权基金、离岸金融业务、金融创新试验基地等方面与北京合作,形成互补性金融中心,协调发展,共建北方经济中心。

    2.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在政策的推动下,环渤海地区正在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进而为该区域经济持久增长和健康发展服务。下面对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区域金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量巨大、回收期短和回报率等特点,因此,资金来源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困难。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产业的基础和核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搭建融资平台、开拓融资渠道和创新融资模式三个方面来实现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环渤海经济区政府通过上述金融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强各省市金融合作,推进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坚实基础。20096月,天津市金融工委召开“增长导向型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机制建设”活动中期推动会暨金融工作联席会议,提出要加大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2)区域金融促进原有产业升级

    通过地方金融政策的大力促进,经济区各地方政府积极促进金融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为原有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调整地方和经济区产业结构。20093月,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提出通过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产业升级。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政府纷纷响应,审议通过多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件,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原有产业升级。

    区域金融对于传统产业的支持作用,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更加突出。沈阳市通过铁西区整体改造,形成了以机床、石化通用装备、重型矿山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为代表的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区;大连市发挥临港临海和对外开放先导区的优势,形成了“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其它城市如鞍山的冶金和矿山成套设备、丹东的精密装备、盘锦和葫芦岛的船舶制造修造业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区域金融培育新兴产业成长

    培育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面。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划,鼓励金融支持区域新兴产业成长。目前,环渤海地区子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黄河三角洲共同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新引擎。其中金融投入持续加力,2010年“蓝黄”区域新增贷款占比分别同比提高3.62.9个百分点。“蓝黄”经济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正成为省内资本流动洼地和产业、市场发展高地,辐射能力日益增强。2010年,“蓝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81.1个百分点。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示范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⑤]

    ()海西经济区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其核心是福建省,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1.金融政策与金融发展

    (1)政策引进闽外金融机构、健全地方金融机构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和指导意见,从驻闽金融机构引进、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推动海西经济区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从而为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如平安银行等的入驻,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紫金矿业集团财务公司组建等等。

    福建省支持驻闽金融机构的政策主要偏向于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优惠政策先后吸引了各类金融机构来闽投资展业,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恒丰银行先后设立福州分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入驻,丰富了福建资本市场,通过信贷、融资等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而新的金融机构的入驻是政府政策的作用结果。

    福建省在金融机构建设方面的政策主要集中于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及监管等三个方面。

    据统计,福建省目前已有建瓯石狮村镇银行等4家村镇银行,并且成立了首家财务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财务公司。目前,政府正在积极筹建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宁德农村商业银行,并且在积极推进闽侯、连江、漳浦、安溪等村镇银行的组建工作。这将极大的推进海西经济区银行业机构种类、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是金融服务更加专业化,极大的推进海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政策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福建省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主要集中于担保体系和征信体系等方面。另外,福建省加大了金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

    在担保体系方面,福建省财政预算安排6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用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补偿。同时,厦门市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来探索融资新模式培育信用制度等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在征信系统建设方面,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应用范围的拓展,在公务员选拔录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资格审查、担保机构股东资格审查、股指期货账户开立等方面得到使用。

    (3)金融中心建设

    福建通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两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多家台资金融机构进驻福建,新台币现钞兑换业务扩大到省内多家银行。同时,政府积极推动两岸合作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批准和设立。

    台资金融机构入驻方面,通过香港富邦银行入股厦门市商业银行,台湾富邦金控成功注资福建,成为首家间接参股大陆银行的台湾金融机构。另外,台湾国泰人寿、国泰产险等相继在福建省福州市设立分支机构,全国首家两岸合资保险公司君龙人寿落户厦门。

    新台币流通方面,福建允许对台小额贸易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台湾贸易机构可开立人民币专用账户,台湾地区旅行社可在福建省内各商业银行开立人民币临时存款账户;新台币现钞兑换业务地域范围从沿海5市扩展至全省,机构范围从一家扩大至4家。2010年,全省兑入新台币比增25.6%,兑出新台币比增达5.2倍,较好便利了闽台人员经贸往来。

    投资基金方面,20105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福建省筹建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其基金管理公司由国家开发公司、福建投资集团、台湾富邦金控共同发起。基金总体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募集规模50亿元,主要投资于福建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势产业项目、高成长企业以及闽台产业对接项目。

    2.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1)区域金融体系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自海西经济区建设以来,福建省通过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是改进融资渠道。在平台搭建和模式创新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

政府

财政

政策

政府投资

银行贷款

发行股票

信托投资/BOT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1  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资料来源:林炳华、张晓丹.海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东南学术,2010(5)

 

    从图1可以看出,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也只限于传统的融资渠道,没有创新。因此,海西经济区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状态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创新,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支持作用基本没有被利用。不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个别领域,海西经济区已经开始利用金融的巨大力量。如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建高速”)创新融资模式,形成了“直接+间接”的融资模式。

    福建高速先后采用的融资模式和成果有:短期融资券40亿元,中期票据45亿元,企业债券50亿元,发行股票22.5亿元,融资租赁80亿元。

如图2所示,福建高速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使用,形成了直接和间接并举的融资模式,并且积极创新出“国家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的间接融资模式。

2  福建高速融资模式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凤凰网http://auto.ifeng.com

    (2)区域金融体系促进区域原有产业升级

    福建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建材、石雕、陶瓷、茶、鞋和服装六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主要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一直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这种以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被称为“泉州模式”[⑥],以福建泉州最为典型。海西经济区想要快速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是必须的。而升级产业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行业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根据区域内传统产业“泉州模式”的实际情况,福建省最后创新“淡马锡”融资模式,从风险理念、管理体系、担保方式、清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升级。[⑦]

    20081月开始推行创新的“淡马锡”模式以来,该模式已经取得卓越的成绩,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注动力。到201010月底[⑧],该行已为全省783家中小企业核准授信额度76.15亿元,授信余额6O.9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5.7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52%,且未发生一笔不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0.34亿元,较去年末增长99.80%;贸易融资及贴现余额4.88亿元,较去年末增长76.81%

    (3)区域金融培育区域新兴产业成长

    目前,福建省的新兴产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和金融的支持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201010月,福建省政府提出金融政策支出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创业投资、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多种直接融资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等特点,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⑨]”。

    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在地方政府金融政策支持金融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但是,金融政策通过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渠道或者模式基本相同,即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建立金融中心,实现融资平台搭建和融资渠道拓展,提高区域经济可用资金规模和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推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全面提高区域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年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之一。

    那么这种模式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从经济总量上看,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必然产生金融差距。将经济区看做一个大的集团企业,单纯从资金的角度或者财务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差距的背后是资金利用方面的差距,包括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利用规模上的差距。资金利用效率主要是通过资金周转率来实现,而资金利用规模主要通过资金利税率、物价波动、引进资金的能力等来实现。资金周转率除受区域内所有经济个体资金周转率影响外,还主要受融资效率的影响,包括直接融资效率、间接融资效率以及民间自发融资效率等。资金利用规模则主要受金融作用,通过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制度支持,搭建符合区域特殊地理位置、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等条件的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和利税政策,能够扩大资金利用规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区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背后的一部分原因是金融差距。政府金融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金融政策,对于缩小区域金融差距必不可少,是快速缩小金融差距、健全资本市场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以,区域金融政策、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为: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中心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促进区域金融发展,搭建区域融资平台,拓展区域融资渠道,增加区域经济可用资金规模和资金利用效率,然后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图3

3  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作用模式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区域金融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建制,形成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格局。但是各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距。下面对各经济区如何充分发挥政策通过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具有各经济区特色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区域金融政策差异化。金融差距的存在决定了金融政策也应该有差异存在,不能一刀切,或者全国各个区域实施相同的金融政策,一个区域照搬模仿另一个区域的金融政策。因此,不论是中央政府的区域金融政策还是地方政府的金融政策,都需要根据区域的特点和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模式、区域金融的特点制定适合其特色的金融政策。目前,行政力量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导致各区域金融及经济的发展含有较多政治因素,各区域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金融政策模仿照搬现象比较严重。想要实现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经济、文化、资源等特点,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政策,以促进区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2.促进经济区内不同区域金融政策相互协调。经济区是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经济区具体表现为跨越省级行政建制的市级区域经济发展同盟,多数经济区包括不同省份的市级区域。所以,经济区在经济发展目标维度上形成了同盟,但是在经济政策制定上却没有形成同盟,协调力度很低。目前,我国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的金融经济政策目标重叠现象比较严重,政策协调力度不够。因此,在中央政府区域金融政策、地方政府区域金融政策之间,还缺少处于二者之间的经济区金融政策,这个金融政策应该超越地方行政建制的限制,主要着眼于经济区内金融政策的协调和互动,促进经济区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3.重新定位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在我国,中央政府区域金融政策的主要实施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目前,区域性中央银行是按行政建制的区域来设立的。在一个经济区内往往有数个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协调问题。所以,应该在经济区金融中心设立一个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负责整个经济区内中央金融政策的实施,同时调整分支机构的功能,使其发挥协调经济区内各区域之间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区内金融的协调发展。

    4.利率差异化。目前,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利率政策,利率调节货币资金流动的作用在国内各区域之间受到限制。根据经济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多样化的利率政策,如适当降低不发达区域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等,增加其基础货币供给量,进而增加其资金利用规模,可以极大的促进区域资本市场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参考文献

1林炳华,张晓丹.海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J].东南学术,2010(5).

2〕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许培源.基于产业集群与协同的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以泉州民营企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5).

4〕朱建芳.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陈雁云.区域经济理论与问题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6〕高连和.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①] 麦金农、陈昕、卢骢:《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 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经济导刊,1997(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1

[]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11

[]许培源.《基于产业集群与协同的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以泉州民营企业为例》.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J].2008(5)

[]资料来源: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网  http://www.afta.org.cn

[]资料来源: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网  http://www.afta.org.cn

[]资料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fujian.gov.cn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737115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