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刘丽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邓业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向多边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探索,力争促进国内外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集聚,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通过由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由国内金融向国际金融转型等一系列路径,促进国际水准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是中国经济在新阶段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探索。自贸区战略所牵动的改革开放,将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并影响世界经济。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投资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 人民币国际化
一、上海自贸区的看点
(一)自贸区基本含义与特征
世界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广义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而形成的区域。另一类是狭义的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是处在设区国的政治管辖之下、关境之外,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无贸易限制的关税豁免地区。这类自贸区较为通行的定义是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种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目前全球有800多个不同形式的FTA,被公认为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开放区域。其中有欧盟这样成熟的经济共同体,其成员国经济深层次地相互融合与相互依存(像欧盟这样的FTA还承担着发行统一货币的责任);也有数以千计各种类型的FTZ,包括中美洲和次撒哈拉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FTZ成功的范例,它建立在特定的国家内或以国家的部分领土为中心,在特定区域内取消关税等各种壁垒和其它贸易保护措施,以减少各级官僚体系对企业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壁垒。
(二)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构想及其开放重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综合试验园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受国内外最新经济形势及下一阶段服务业贸易与投资领域竞争的影响,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内涵中具有较多的服务经济色彩,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试验等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都具有全国意义,绝非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FTZ。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国家使命,要“探索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从保税区到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优惠政策到与国际接轨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创新,二是从特殊政策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以往侧重货物贸易、加工贸易的保税区不同,上海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涉及6大领域18项开放措施,开放的重点主要在投资和服务贸易。在自贸区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重点是从贸易的关境管理到投资的准入管理。具体的转变包括由关境上的公平环境到关境内的公平环境,由货物准入国民待遇到投资准入的国民待遇,由贸易便利化到投资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标准转变为从单方的自主标准到国际标准,包括由特殊优惠政策环境到全面公平竞争环境,由正面清单准入管理到负面清单准入管理,由选择性的权益保护到全面的权益保护。
上海自贸区开放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将影响深远。这是在新技术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以及服务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汹涌之际,也是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重构、世界贸易与投资体系发生重要变化之际,在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下一代的双边及诸边贸易投资体制新规则、谋求下一发展阶段的共同发展路径的时候,中国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参与重塑全球多边自由贸易的一次探索。
(三)我国在上海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对上海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作了战略构想,他说,如果政策对头,不出什么大问题,至多30年可以把上海建成商业、金融、贸易、高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国际中心,揭开了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序幕。2001年,国务院正式确立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到目前为止,上海在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
1.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引进外资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上海从沿海小镇迅速崛起为亚太地区的国际大都市,国际贸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1873年上海开埠仅30年,进出口货值、征收关税总额和进出境船舶数均占到全国首位,进出口值占全国的59.8%。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远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2009年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2012年,上海海关关区继续全国进出口第一大关区的地位,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8013亿美元,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368亿美元。上海服务贸易也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500亿美元大关,达到15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均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0.7%。2012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结构中,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从2003年的33.5%跃升至2012年的83.5%。上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
2.金融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一是金融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上海主要金融市场交易总额528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3.1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16.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银行间市场成交额304.8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3.5万亿元,黄金现货交易量全球第一。二是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机构加速集聚,截止2012年末,上海共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423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4.5%。三是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2年,上海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4919亿元,同比增长48.5%。四是金融业务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证券市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数量和投资额度进一步增加,境外机构获准以人民币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跨境ETF等试点顺利推出。
3.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全国领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急剧发展,跨国公司正逐步演变为全球公司,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全球布局。改革开放初,我国引进外资是为了解决资金缺口、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吸引外资更主要应该是为进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需要。发展总部经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占据全球的产业高端,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上海是中国大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商投资性公司最多的城市。截止到2012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3家,外资投资性公司265家,外资研发中心351家,总计1019家。企业总部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大量的高端服务需求,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有力地提升上海产业结构水平。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土壤是总部选择落户的前提。目前上海正在加快贸易型总部集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贸易型总部的培育和集聚,借鉴近年来促进外资总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按照贸易管理型与贸易营运型的总体分类,以及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品牌等服务功能特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认定办法与扶持标准,在政策优惠、投资于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支持贸易型总部发展,提升贸易流通规模和能级。
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背景
(一)世界贸易与金融体系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发达经济体需求相对不足和新兴经济体出口竞争加剧并存的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不振,导致其对新兴经济体商品和劳务的进口需求难以增加。
另一方面,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长期被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所主导,主要体现了发达经济体的利益。随着贸易体系多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呼声越来越高。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等政策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经济,而且对各国经济都有很大影响。美元的贬值既给中国带来了风险,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
(二)世界贸易投资规则正在加速调整
随着信息技术重塑世界贸易,服务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服务业成为贸易竞争的新焦点。原有的以货物贸易规则谈判为基础的WTO规则的影响日趋减弱,从2001年WT0多哈回合谈判启动后,WTO框架内的协商机制一直陷于停滞状态,这让更多国家倾向于通过FTA谈判来解决贸易问题。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WTO多边贸易体系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服务贸易体系开始要求新的贸易规则。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正着力构建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贸易谈判加速。而这些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谈判目前都没有邀请中国参与。中国需要通过自贸区建设,主动参与下一阶段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谈判中,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TISA)被国际贸易官员称为“WTO的丧钟”。20年前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被认为远远落后于时代,而多哈回合的服务贸易多边谈判又停滞不前。因此,2011年12月WTO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就鼓励成员国“另寻他法”实现多哈目标。美国和澳大利亚由此发起TISA,主张用列“负面清单”的谈判模式,推动达成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协议。目标也更具雄心,意图在跨境数据流动、国有企业非公平竞争等方面设立新规则。TISA涉及全球每年4.3万亿美元的服务贸易,覆盖70%全球服务贸易,是美国政府贸易战略的主要支柱之一,与TPP、TTIP形成美国主导的三大框架。
上海自由贸易区将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协定的试验基地,在正式达成服务贸易协定之前,通过上海自由贸易区积累经验,为更好地参与中美BIT谈判以及TISA谈判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关键性谈判做出探索,在协定的具体条款(如负面清单的设置等)提供借鉴。
(三)中国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和金融交易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然而,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货物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我国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有限的廉价劳动收入。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4.3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约19.1%,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例只有4%左右。服务贸易逆差很大,如教育、医疗、金融都是逆差,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受到负面影响,加上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我国以往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效益的出口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国的贸易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突出表现在保税区和加工贸易急需转型升级。从未来发展目标来看,无论是总部集聚、离岸业务,还是航运中心功能和物流效率提升,或是金融的国际化,上海都成为转型升级寻求突破的首选之地。
三、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路径
(一)由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自1990年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以来,保税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但是随着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以及其他各国的货物贸易关税普遍降低,保税区的政策优势逐渐淡化。此外,对于服务贸易而言,传统的针对货物贸易的保税区政策效果有限。与保税区相比,上海自贸区将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与保税区相比,自由贸易区通常更有利于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这一点对于上海自贸区尤为明显。上海自贸区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金融业扩大开放、资本账户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等。资本账户可兑换有利于自贸区内的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就是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不仅简化了投资的手续,而且进一步开放可投资的领域。
2.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我国以往的加工贸易收益较少,资源环保成本较高,而且加工贸易导致我国对美国等国的贸易顺差偏大,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加工贸易的这些缺陷导致我国的贸易发展方式必须向加工贸易为主向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服务的全球化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内的加工贸易加速向服务贸易转型。
(二)由国内金融向国际金融转型
上海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除一般的促进贸易便利化,前者还肩负着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任务。上海自贸区的在金融领域的试点内容包括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上海自贸区肩负的金融自由化的任务要比贸易便利化的任务更加艰巨。而金融的国际化、市场化,是实现贸易便利化以及全球要素聚集的前提。
1.金融业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可以高效的配置市场资源,上海正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开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内资和外资开设金融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的范围,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2.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难点就在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导致人民币还不能跨境自由流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可能的路径选择是在上海自贸区内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的跨境自由流动,当然在试行期需要对于自贸区与国内其他区域之间实行严格的管制,防止资本账户开放试验潜在的负面效应过度放大。
四、上海自贸区的运行模式分析
(一)“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所谓“境内关外”,就是指在一国境内开辟出一个由海关监管的专门区域,货物从这个区域通过海关关口进入国内企业就视同进口,而国内企业的货物通过海关关口进入这个区域就视同出口。从“境内关内”向“境内关外”转变,带来最根本性的变化是更大的贸易自由度及投资便利性,也是自贸区一系列涉及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的前提。
自贸区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轨,加深和扩大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集聚国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学习和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作为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海关监管被赋予“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要求。
(二)国际惯例与规则:“负面清单”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总体方案面世伊始,就已提请人大批准,在区内暂停外商投资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废止了过去有关适用于国内而与国际惯例的法规,为自贸区的体制改革扫清法律障碍,也为下个阶段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上海自贸区实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后,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不仅简化了投资的手续,而且进一步开放可投资的领域,逐步减少和下放外商投资核准事项,最大限度缩小此类审批,核准范围,促进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自主决策,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
五、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深远影响
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看,自贸区内的全面改革与面向国际经济发展前沿的开放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关联,把自贸区乃至全国的系统全面的改革,与世界市场及国际投资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改革继续向新一轮的服务经济体系的开放要红利。
作为开放与改革的综合试验的节点,上海自贸区在贸易、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都与全国的改革发展息息相关,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国改革全局看,面对外部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内部的改革千头万绪,更加需要全社会的整体性、联动化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推动中国经济向高端化升级。以局部先行先试的改革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进而在不久的将来,使全国的系统改革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也必将为缔造中国经济新的未来及其参与全球化的未来,塑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建设性互动发展的新型关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