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王昊/当前抑制物价上涨的宏观政策选择
时间:2012/2/9 14:28:18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10期      作者:佚名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提要: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攀升,国家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我国在1993-1995年期间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本文比较分析了这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为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调控  比较

 

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2009年最为困难的一年之后,到2010年,在前期国家强有力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得到恢复。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重回上升周期。但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物价增长可能过快的隐患。到2010年末物价的快速增长已经显现出来,11月份判断物价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更是达到了5%。此后,虽然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调控政策,但CPI一直在接近于5%的水平高位运行,到3月份上涨达到了5.4%4月份5.3%,这是至20088月以来的新高。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防范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

一、我国两次物价上涨的比较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其中尤其以1993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最为严重,1994年通货膨胀率更是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达24.1%。本文主要分析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比较当时的经济环境,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1993-1995年的经济环境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作用因素逐步增强,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1991年和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2%14.2%。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210月份开始,物价上涨幅度逐月加快,19935月份更是达到12.5%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一是货币投放过量。我国1994年通货膨胀最严重时的货币投放并未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数量。但是,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比上年增加了36.4%1993年则增加了35.3%,两年的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之和。它们累积起来的影响滞后到1994年,最终导致零售物价和居民生活费用的上涨。二是企业成本加重。当时正值我国价格改革迈出一大步之际,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有明显提高。随后,中央又出台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企业也进行了工资套改,这些都加重了各种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三是投资和消费需求过度膨胀。1992年各地新办开发区1951个,是前4年总和的15倍,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急剧升温,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199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高出31.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增幅。同时,消费需求也出现膨胀态势,1993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并呈现逐月加速的态势。四是外资大量流入。1994年随着我国汇率并轨和较大幅度贬值,出现了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资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推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内配套间接增大通胀压力。

(二)当前经济运行环境及价格上涨成因

我国当前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各种变数可能随时出现。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货币超发。2009年中国发了9万亿元的信贷,这样大额的货币超发加上人民币不能像美元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定时期内无疑会大幅度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二是成本推动。全球由于极端气候的增加、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农业和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生产费用不断增多。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者的报酬逐步上涨,由此大幅增加商品价格中的工资成本。所有这些,都会显著增加国内生产成本,最终反映到物价上来。三是国际的输入。欧美等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大量发行货币,特别是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所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传导到国内。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次价格上涨的形成机理基本形同。首先,前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前者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者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次,前期存在超量的货币发行。再次,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助推商品价格上涨。最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因素起到了传导和助推作用。

二、应对通胀宏观调控政策的历史对比

(一)1993-1995年的宏观调控政策

1993年初,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

从货币政策看,主要表现在严格把握货币发行,控制信贷规模,适时调整利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是紧的货币政策的中心内容。中央银行强化了货币发行的控制力度,使货币供给量维持在计划目标范围内。同时,为整顿金融秩序,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水平,中央银行于1993年两次提高存货款利率,利用金融政策遏制经济过热取得较大成效;而后,中央银行又根据具体情况,相继于1996年两次、1997年多次降低利率,在从紧的基础上有效地保证了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

从财政政策看,主要采取了一方面通过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使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财政赤字,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同时严格控制消费和投资,有效抑制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和投资规模过度扩张。

适度从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二)我国当前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

为控制过快的物价上涨,从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逐步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适当收紧。主要表现在央行连续四次加息、十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2011年以来,央行更是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历史高位。同时对几家大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从调控效果来看,达到调控目标十分困难。2010年我国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新增信贷规模4000多亿元。同时,截至2010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高达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超过年初预定的17%目标,也大大高于往年约为14%-18%的正常增速。2011年的第一个星期,全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量已经超过了6000亿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2010年一个正常月份的信贷增量。20113月份CPI攀升至近年新高,4月仍然居高不下,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调控的困难。

三、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单纯的依靠加息等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首先,导致物价上涨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推动,这与货币政策无关。其次,在欧美国家普遍实施低利率政策情况下,中国率先加息,会刺激更多境外“热钱”进入,从而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增加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最后,过度或一刀切的紧缩货币政策,一方面不利于巩固克服金融危机的成果,另一方面不利于解决农民以及低收入阶层信贷资金需求问题,进而不利于“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的增长。

我们必须看到,这次物价上涨是一次国际普遍现象,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价格暴跌的一次修复性上涨,也是实施宽松政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第一次面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增加了做好抑制通货膨胀工作的难度,每次治理物价上涨的周期都要2—3年,这说明治理物价上涨,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急于求成,避免调控过大,治理通胀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有长期的准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历史上CPI涨得最高的年份是1994年,达到24.1%1978年到201032年间,中国CPI平均涨幅是5.4%,目前情况和这两年相比差距还很大。而且,2010年中国经济同比将增长10%左右,我国连续7年粮食丰收,库存充裕。另一方面,工业品的总体状况是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向好的。

所以,对于物价上涨,我们应注意宏观调控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结合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立足于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注重采取组合策略和结构性对策,立足长远,开辟新的宏观调控渠道。

第一,要加大信贷结构调整,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使我国信贷向中小企业、三农等一些薄弱领域倾斜,防止两高、过热产业吸纳信贷资金。第二,应对物价的政策措施,不仅应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应考虑劳动者的利益。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价格、资源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报酬上行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次调控机会,理顺价格体系,维护农民和技术工人的利益,支持“三农”和节能减排。第三,在通胀导致物价上涨的同时,如果采取得当措施,使价格作为生产信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生产者增加在这些商品上的投入,那么长期来看,货币贬值造成的价格上涨就会被生产者加大的生产量所抵消,价格就不会出现持久大幅度的上涨。第四,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施人民币的自主、适度升值。这样可以使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相应下降,减弱物价水平扬升的原材料成本推动力量,其结果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形成基础,同时也可以缓解日趋增强的外部压力。第五,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利用财政手段引导农业生产;及时推进个税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现藏富于民;重点支持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我国长期的实践一再表明,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必须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共同调节货币流通,保证币值稳定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达到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华,颜艳,陈光亚.2010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J].广东经济,2010(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J].中国经贸,2010(12).

3〕财政部综合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4〕温家宝.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2011(4).

5〕刘自敏.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董事会,2008(1).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4756643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