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一片争吵声中落下了帷幕,某些国家的不负责任行为,致使“人类拯救地球最后机会”化为泡影。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化石能源,大面积的毁林、过度开垦土地等经济活动,大幅度改变了自然环境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背景值,使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急剧攀升,造成全球气候发生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地球只有一个。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83万年来的最大值,20世纪是过去两千年来最温暖的100年,这是所有在地球上居住的世界大家庭成员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可持续发展加以解决。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趋势。相对于高碳时代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在这场被认为继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之后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中国站在与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上。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向低碳经济转型必然需要淘汰、限制之前高耗能等产业的发展,必然面临着巨大的“阵痛”。发展低碳经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多年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率先完成了产业调整。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要。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淘汰相关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正是为了大步向低碳经济迈进。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将在部分重点行业和地区率先进行试点,这也意味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将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有专家预测,低碳经济有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低碳经济也将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抢先搭上低碳经济的“早班车”就会赢得未来生存、发展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