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杨良初/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实证研究
时间:2009/12/30 15:42:4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如何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成为当前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湖北省宜都市如何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的经验和做法入手,从实证角度探讨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财政管理  科学化  精细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财政体制和管理的改革,财政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大大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将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财政管理方法广泛引入到我国的财政管理过程中,使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较大改观。但在一部分人中又产生了轻视管理和麻痹放松的倾向,认为财政资金超5万亿元规模,没必要“小家子气”,精打细算已经过时了。这种思想如果蔓延下去,对财政管理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看到,我国的财政资金规模日益庞大了,但人均财力仍然偏低;财政管理手段虽然多样化了,但管理效率仍然较差;财政法制化管理虽然加强了,但有法不依、跑冒滴漏的现象仍然较严重。因此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正逢其时,是真正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重大举措。

一、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财政科学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活动的的客观规律,把符合财政活动规律的规则上升为财政法律法规,与现代管理方法、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健全和规范财政管理全过程,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

精细化管理就是树立精打细算、精细理财的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服务的水平和管理的有效性。

科学化、精细化是有机整体,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是在科学化指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科学化管理要求落实到财政管理各个环节,落实到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体现集约管理、效益优先的要求。

如何理解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我们认为,财政科学化管理的要点:一是实事求是地探索和掌握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只有认真分析和探索新时期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握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才能使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制定更为切合实际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财政管理制度化、法治化。分析和总结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将符合财政发展规律的东西,上升为财政管理制度和法规法律,用来规范财政运行和管理过程,减少人为操作和盲目性。三是注重发挥财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是由人实施的,管理方法是人创造的,管理过程是由人控制的,既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而理解精细化管理,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技术。现代管理本身离不开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技术,何况要使管理做到精准、细致。财政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考评等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如何使这些改革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加紧密结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运用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技术。二是管理制度严密、到位。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规范、责任划分、业务流程、岗位设置、业绩评价、奖惩措施等,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才能使每个管理岗位和人员尽职尽责,提高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才能真正做到指令畅通、行动迅速、协同运作,实现管理目标。三是要求精准、细致、深入。每一项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蜻蜓点水,而每一项制度的着眼点、责任划分、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等都应该精准、细致,不留死角,从制度上确保工作不出纰漏,最终顺利实现工作目标。四是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严密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也有不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问题,况且统一的管理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因此,应根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新的情况对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和完善,使之变成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杜塞工作中的漏洞,提高管理效率。

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湖北宜都的经验

如何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虽然财政部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究竟怎么做?各地认识模糊。而湖北省宜都市已率先在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做了较好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现介绍如下:

(一)重点突破:预算管理的精、准、细、严

宜都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先从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寻找突破。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预算监督、信息化五方面入手,大力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健全预算编制体系,夯实预算编制基础。不仅按照“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严格执行“三规范、三核定、三保障”的编制方法,即规范各项支出标准,规范个人收入分配,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入项目,核定收支数额;保障个人工资津补贴和绩效考核政策落实,保障机关正常运行,保障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需要。2009年全市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的单位达到209个,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同时,在收入精细化管理上,宜都市全面掌握税源,摸准税基,确保收入预算的准确和完整。不仅通过划分税收级次,财政部门将上千家纳税户细分到市直和乡镇,建立“税收收入信息库”,税务部门定期向财政部门提供市、乡两级分企业、分税种、分乡镇、分部门的收入报表,实现税源管理无盲区、财源信息无遗漏。在支出预算编制上,按照人员经费全额保障、公用经费综合定额、项目经费量入为出进行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和公务用车经费,分为“四大家”、政法单位、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教育五大类,分别确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为1.5万元、1.45万元、1.3万元、1万元和8千元五档。同时把日常公用经费细化到12个子项,每个子项都有具体的定额标准。

2.健全预算执行体系,增强预算执行能力。强化制度,通过制定预算信息公开、部门预算考核、基本支出管理等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加强部门预算日常执行的职责,确保预算项目和金额控制在批准的额度内,防止超预算和变更预算的现象发生。强化监控手段,通过建立“税收收入信息库”、“非税收入信息库”、“资产收益信息库”,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资产收益进行时时监控,保证所有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创新执行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行“三统一、两集中、一盘活”的管理办法,对公务车辆实行“定标准、定编制、定费用”的管理办法,对公务消费实行公务卡结算,有效地控制和节约了预算支出,加强了各单位自觉控制支出的责任。

3.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量化绩效指标,目前宜都严格执行小车购置标准、办公建房、装饰装修标准和办公设备购置标准,达到节资增效的目的;2007年出台了政府投资基本建设绩效评价办法,杜绝了项目超预算现象的发生。同时,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先从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开始,逐步延伸到支出预算的各环节,如编报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制定控制性指标,形成“预算——目标——绩效”考评体系。

4.健全预算监督体系,提高预算监督水平。实行人大监督,体现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实行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体现预算执行的规范性;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作为财政监督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对预算执行实行全过程监督。

5.健全预算信息化体系,提高预算透明度。搭建“三大信息系统”,夯实预算精细化管理基础。建立预算信息库管理系统,集审核、汇总、查询、分析功能于一体,成为资料详尽信息权威的基础数据库;建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流程、统一数据、统一操作平台,实现非税收入信息传输、核对、对账电子化管理与监控。建立预算项目库系统,实现预算项目审核、汇总、平衡。同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与预算的结合。借助“金财工程”平台,打造预算公开“直通车”,实现编制公开到人,资金公开到项,政策公开到户。

(二)创新思路:打造宜都资产管理新模式

2005年开始,宜都被湖北省财政厅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县市,市财政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资产管理全过程,以制度创新为依托,以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为重点,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目标,全面提升资产管理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三统一、二集中、一盘活。三统一,即统一监管、分类实施;统一配置,分步到位;统一处置,规范操作。“二集中”是资产产权向出资人集中,资产收益向财政专户集中。“一盘活”是盘活存量资产。主要做法:

1.理顺体制,健全机构。2005年,宜都市财政局成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履地对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责;在市委、市政府成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占用使用”的管理体制。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通过市委、市政府出台《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财政局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能,规定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职责;规范资产购置、调剂、处置、评估、收益、产权调处、统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等环节的程序,层层把关;对违反规定的,实施责任追究,或处罚或追究领导责任。

3.明晰产权,集中管理。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意见》,明确政府作为出资人,资产所有权归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仅享有占有、使用权,无处置收益权。规定各单位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按时移交市财政局统一管理,改变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政府“缺位”、部门“越位”的问题,财政局按市政府授权统一向150家财务独立核算单位颁发《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证》。

4.制定标准,精心管理。由市财政、发改、建设、国土等部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维修和装饰装修、办公家具、办公设备、配置控制标准。各单位购置资产,需经主管部门审批,报财政部门资产科审定,将审核意见提交预算科作为年度部门预算编制依据,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后,纳入部门预算。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由采购中心依法统一采购,资金由国库收付中心直达供货商。同时制定资产消耗定额,对单位公用经费严格按照消耗定额,编入年度预算,超过定额标准的,不得追加预算。

5.规范处置,阳光操作。对各单位资产处置,严格审批手续,对单位价值在0.5万元以下的,由主管部门审批;对0.5万元至10万元以下的,由主管部门审核、报市财政局审批;对价值10万元以上的必须报市政府审批,对违反规定擅自处置资产的,单位销账财政部门不予认定,房产、土管部门不予变更产权登记,车管部门不予过户。所有资产处置一律进入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公开交易,委托中介机构拍卖,做到资产处置公开透明。

6.规范收益,专户管理。2005年财政局国库科专门设立资产收益专户,实行“统一收益,专户管理”,规定资产的处置、报废、残值收入、出租出借、用资产兴办经济实体所取得的收入必须缴入财政专户,由单位编入年度部门预算,20%上交财政,80%留单位使用。单位收取的租金收入、所属企业上交收入、投资收入、广告收入、资产处置收入均属非税收入,应缴入财政专户,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7.明确职责,强化监管。经营性资产由财政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管理,财政部门严格执行“四统一”规定,统一制定招租底价、统一组织公开招租、统一印制规范合同文本,统一资产专户管理。同时,实行公开招租,租金在3万元以下资产租赁,由单位公开招标,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年租金3万以上的必须在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公开招标。

8.信息支撑,动态管理。建立全市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全市150家行政事业单位安装了单位版资产管理软件,建立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动态数据库,实时更新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映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优化资产配置提供准确依据。

①单位申请®②主管部门审核®③相关部门(国土、建设)审核®④资产评估®⑤审批®⑥市政府政务中心公开交易®⑦公告®⑧拍卖®⑨资产全部进走户®⑩产权过户及账务处理

资产处置程序图

 

(三)防微杜渐:非税收入“颗粒归仓”

非税收入来源复杂,容易滋生腐败,如何对非税收入实施精细化管理,宜都市根据上级规定,制定了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规定,制止行政事业单位乱收乱罚行为,优化了经济环境:一是严格收费项目管理。由财政、物价、国土等部门,每年对全市所有涉及收费的单位和项目进行清理,对部分单位的收费项目和票据进行检查。二是严格收费项目审批。每年严格按照国家收费项目目录,对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核定,确保收费政策的严肃性。三是严格目录库管理,实行项目编码管理。依照《宜都市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对执收执罚项目实行项目编码管理,建立了收费项目目录库。四是严格实行项目公开。通过网络和公示栏等方式公开全市执收执罚项目、范围、标准、程序等信息,要求执收单位接受社会监督。五是严格财政票据管理。实行《票据购领证》制度,单位凭财政核发的购领证购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票据发放实行以旧换新,票款同行,限量供应,并实行专人、专账、专库管理。所有非税收入征缴都必须开具统一的票据。六是严格非税收入计划管理。将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促使各单位准确上报和预测全年收入。七是严格土地出让金“宗地核算”管理。对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由国土部门开具土地出让金《预缴通知书》,受让方凭此到非税收入代收银行缴清土地出让价款,凭《国有土地出让金专用票据》到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国土部门及时清算,财政部门认真审核,按项目收入国库。八是严格乡镇非税收入管理。财政部门下发《关于明确乡镇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乡镇非税收入范围,将十个乡镇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管理范围。

加强网络建设,实现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宜都市2004年建立了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2008年进行了更新,该系统包括收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票据管理系统、费政查询系统、单位远程查询系统,各子系统相互联动,全面实行“收缴分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仅实现银行代收数据的光纤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而且增加了财政相关科室的查询功能,实现资源共享,还丰富了查询功能,方便了各预算单位和社会各界对非税收入管理、收费项目、有关政策法规的查询,保证了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为部门预算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大非税收入稽查力度,将日常检查与专项稽查相结合,全面规范单位的收支行为,做到检查有计划、查前有通知、事后有结论,确保非税收入“颗粒归仓”。

(四)程序透明:涉农、社保资金,老百姓按图索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农和社保的惠民政策,财政部门将各项惠民政策补贴的办理程序、步骤、方法、业务流程,编制成《宜都市惠民资金管理流程图》,制成公开张贴的宣传画,直接发放给群众或在公示栏公开张贴,让老百姓心中有数。以城市居民低保资金管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管理流程为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流程环节包括:对象条件®个人申请®社区评审®乡镇审核®市民政局审批®市财政局审核后,社会化发放。对象条件限于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市低保标准的非农村户口的城市居民;户主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相关证明、婚姻证明向所在社区提出申请;社区组织入户调查、组织居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获得2/3以上代表同意通过,公示7天后填写《城市低保审批表》报乡镇办事处;乡镇专人入户核实,查验居民代表民主评议和公示纪录,评审委员会审查,公示7天后上报;市民政局严格审查上报材料,按不低于20%抽查,符合条件的集中审批,审批结果在材、乡两级公示;市财政局审核后社会化发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管理流程:市合作医疗办公室与财政局根据资金额度分配报销比例:对个人配置门诊个人账户®农民个人就诊门诊登记®乡合管办审核®市合管办审核;对医疗机构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确定报销比例®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到住院病人®报市合管办审核®市财政局审核拨款®报销资金直达医疗机构®与市合管办对门诊的审核意见一起,送交财政局在政务公开网公开。

宜都市总计有27项涉农和社保补贴资金管理流程图,每一环节还附加说明,能使群众一目了然如何领取政府各种涉农、社保补贴资金。尽管有的流程设计不尽合理,有的环节群众也不一定很明白,但让群众申请有关补贴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让每一份惠民资金真正落实到应享受对象身上,既解群众燃眉之急,又能让群众监督每一笔惠民补贴资金的去向,构建公开透明的民主理财、阳光财政公共服务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宜都市财政局在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成效显著。有的做法可以在全国借鉴,有的经验限于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市财政借鉴,有的经验具有宜都特色。尽管有些方面不够完善,但对于在全国如何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具有重要启示。结合宜都的探索,我们认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财政业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包括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收入管理包括税收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支出管理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绩效考评等制度。二是财政工作日常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包括岗位责任制、工作流程、工作纪律、人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但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财政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严格依法理财

为了减少财政管理的随意性,增强其规范性和法治性,必须针对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抓紧制度建设;对那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且可以较长时期发挥作用、约束管理行为的制度,则可以提升到法规、法律层面,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比如部门预算一旦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审查通过,必须严格按部门预算执行,各部门只能在部门预算的框架内安排部门的事务,不得随意变动和修改预算,使部门预算成为约束部门行政权力的“紧箍咒”。其它财政业务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必须按制度、法规、法律管理相关业务,确保财政行为的合规和合法,真正体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

(二)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预算监督、预算信息化五个方面,提升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1.从预算编制看,一是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标准体系。建立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资产等数据的动态管理;根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历史变化情况,适当分类,核定人员经费定额和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正常资金需要,可以先对参公事业单位和全额事业单位纳入定员定额试点。同时,积极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规划,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研究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形成与部门履行职能相适应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二是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逐步实现预算编制细化到“项”级科目,并落实到具体执行项目,便于检查监督。三是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盘活部门沉淀资金,提高结余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四是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加强资产精细化管理。借鉴湖北宜都的资产管理经验,实行“统一监管、分类实施;统一配置,分步到位;统一处置,规范操作;资产产权向出资人集中,资产收益向财政专户集中;盘活存量资产、减少闲置率”,突出行业特点,制定资产配置、更新、处置标准,建立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和配置制度。

2.从预算执行看,主要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一是建立税收收入信息库。按重点税源、新增税源、潜在税源建立分行业、分地区、分税种的税收收入报表,加强税收征管。二是建立非税收入信息库,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信息库包括收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票据管理系统、费政查询系统、单位远程查询系统,各子系统相互联动,全面实行收缴分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同时加强对非税收入日常检查和专项稽查,确保政府非税收入“颗粒归仓”。并全面实施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

3.从预算绩效考评看,不仅要合理量化绩效指标,严格控制支出标准,防止超标准、超预算的行为发生;而且要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要从项目投资领域和财政专项经费支出领域逐步扩大到公共服务性支出领域,形成覆盖所有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还要注意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下年度的预算编制中,绩效评价较好的支出项目下年度要保证并适当增加支出,而绩效较差的支出项目则应适当压缩支出,以发挥绩效评价的放大效应。

4.从预算监督看,主要是建立健全人大监督、部门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促进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5.从预算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看,建立健全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的财政信息网络。为了实现中央各部门预算编制上报、中央财政审核、批复下达执行以及与地方财政预决算编制与汇总,必须建立一体化的财政管理大系统,实行统一的网络支撑,横向实现与中央各部的联通,纵向实现与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财政厅局、35个专员办的财政信息联网,建立全国财政系统的资源充分共享、应用连贯、信息流畅的基础网络。针对预算管理而言,要建立预算信息库系统、非税收入信息系统、预算项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传输、核对、对账、上传下达的电子化管理与监控。同时,要加强统一的安全部署和统一运行维护体系,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完善各级财政的岗责体系,确保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有岗必有责,权责必对等。根据财政管理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流程环节,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职数,合理确定每一项工作的节点和程序,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高效运转。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目标、业务流程、工作质量、绩效考评、奖惩制度等要素。每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深知自身的工作职责,熟悉掌握本职岗位的业务及流程,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和工作流程操作,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单位应根据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组织绩效考评,并与职工的奖惩和升迁挂钩,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

1.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深化,不仅要统一各部门、各单位国库单一账户,所有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无论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统一纳入单一账户集中管理,有效防范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引发的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要控制账户资金的拨付,对资金的支付实行初审、支付数据录入、复核、清算、终审五个环节,并制订详细的操作细则,建立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措施,加强账户资金的风险管理。实行财政涉农、社保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资金直达受益人或收款人,防止资金流转过程发生截留和挪用等违规违法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关键是把好风险控制关:信息发布关,使所有潜在投资人都能平等获得所有政府采购信息,保证政府采购信息完全的公开性;文件审查关,政府采购文件必须经过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才能对外发布;评委管理关,择优录用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专家进入评委,采取随取抽取、匿名评审方式使用;现场监督关,对外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邀请纪委、监察、检察院、司法公证部门实施现场监督;履约验收关,实行政府采购办、招投标监管办联合对中标合同履行情况全面验收;资金支付关,实行政府采购资金网上冻结、专户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同时,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

2.加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考评制度的相互衔接和配套。每一项制度改革都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上述几项制度从不同环节构成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整体,如果仅发挥其中一项制度的作用,都不可能使财政支出管理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几项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极大地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效果。每一部门只设一个国库账户,才能把所有收支归并到部门预算中;凡是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和资金,都必须列入部门预算,接受预算监督,政府采购资金的清算都是通过国库统一账户直达收款人或供货商。因此,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彼此构成有机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加强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效率。

(五)科学设计工作流程,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财政工作流程,不仅是保持本部门工作顺利流转、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不熟悉财政工作的外人或办事人员可以依据流程图按顺序快速办理财政事务的需要,是财政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要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湖北宜都市的经验,将所有涉农、社保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设计成27个流程图,既让每一个财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每一项涉农、社保专项资金从申请到支领要履行哪些手续,也让广大群众了解这些资金申领的资格、程序、要找的主管部门、如何领取等内容,方便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完所有手续。将办事程序和流程通过报刊、广告、广播、电视等媒体公之于众,使惠民资金的发放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实际上所有财政业务工作都可以设计出清晰、方便、快捷的流程图,可以促使财政工作人员有序、快捷、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又可以让全社会更透明的了解财政工作的所有业务流程,更好地使财政工作服务人民、服务全社会,逐步建成民主理财的“阳光财政”。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524813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