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锡杰、卢丙文/平泉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改革创新是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路径。河北平泉依托财政改革,发挥创新精神,从革新体制、创新机制、细化管理等不同层面入手,有利推动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财政管理 精细化 改革 创新
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县财政局党组及时研究提出并组织全系统认真贯彻执行“求发展、重创新、严管理、抓落实”的基本理财思路,坚持财政业务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扎实推进财政改革,谋求财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系列发展成果彰显了财政改革的功效,有力推进了财政精细化管理。
一、革新体制——提升财政实力
平泉县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显著增强。2003年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界定了乡镇收入范围和支出基数,实行收支挂钩,支出下管一级,突出了保工资、保重点的原则。2004年,该县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出发,按照“体现激励、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了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鼓励乡镇多收、超收。
2007年,平泉县对非农产业聚集度较高,财政收入规模较大,有城镇化发展潜力的卧龙镇和南五十家子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其余17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模式。体制实行两年来,在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体制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2007年全县乡镇财政收入达到43446万元,同比增长57.6%,占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的77.3%。卧龙、平泉镇成为该县有史以来两个超亿元乡镇。2008年,全县乡镇财政收入完成60734万元,卧龙镇成为双亿元乡镇,达到26528万元,同比增长64.7%;平泉镇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3425万元,同比增长34%,这两个超亿元乡镇占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的份额由2007年的61.4%增加到2008年的65.8%;超千万元乡镇达到12个,比2007年增加5个。乡镇财政实力的增强有力拉动了全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达到77338万元,增长37.6%。
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县财政在支出安排上严格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方针,把“严格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作为支出管控的主要手段,努力做到“支出一个漏斗,核算一个平台”。2008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89904万元,同比增长37.2%。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
二、创新机制——追求杠杆效应
紧紧围绕食用菌、畜禽养殖和设施菜等主导产业,努力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由单纯输血转向综合造血,着力构建“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为主、多方吸引民资”的多元化筹资格局。平泉县自2003年起建立了财政贷款贴息制度,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作为贷款贴息,同时,整合、优化财政资源,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部分用于小额贷款贴息。通过建立财政贷款贴息制度,吸纳、粘合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以少带多”、“四两拨千斤”的投资功效。几年来,县财政累计拨付贷款贴息资金1200多万元,吸纳、粘合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6亿多元,形成了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财政部门通过严把公示关、验收关、报账关、发放关和追究关,使“小贴息催生了大产业”,食用菌、设施菜、畜牧养殖三大产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财政贷款贴息制度发挥了“六大功效”: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提效机”,5%的财政贴息引导了相当于100%的社会资金使用方向,最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投资功效,同时也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流向,相应带来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财政杠杆与金融工具对接的“减压阀”,财政贴息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拉动与协调引导的方式,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策支持产业,实现社会投资体系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财政困难县加大农业投入的“粘合剂”,通过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使有限的资金放大了几十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架起了农民与银行的桥梁,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财政贷款贴息范围和重点的确定,极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基地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了“一县一业一园”和“一村一品”生产模式的长足发展。财政贷款贴息制度是提高闯市场能力的“指南针”,农民从被动“等钱”、“要钱”转变为主动 “想钱”、“赚钱”,增强了农民的风险意识,提高了农民自主闯市场能力。
三、深化改革——力促科学规范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了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财政监督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努力创新理财机制,完善理财手段,改进理财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有限财力与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加大之间的矛盾。
预算管理改革围绕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逐年深化,平泉县财政局制定了《综合预算操作规程》、《财政性资金拨款单位县财政统一管理发放工资实施办法》、《预算指标管理办法》、《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源头上为预算管理设置了把紧预算指标、规范资金拨付、严控人员支出、严格投资评审四道闸门,促进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财政集中支付实现了财政支出全程监控,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8年末,全县纳入财政集中支付管理单位141个,占应纳入单位的100%。同时,积极推进国库制度改革,将所有财政性资金账户全部纳入国库集中管理,大大增强了县财政的资金调控能力,确保了公教人员工资及时发放和机关的正常运转,确保了教育、政法、社会保障、信访稳定等支出需要。
政府采购改革紧紧围绕完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效率,使覆盖范围从单纯的货物采购扩大到修建工程和公共服务,采购规模从2003年的81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445万元,增长了8.1倍,实现了“过程公开化、投资最优化、管理规范化、节约社会化、效益最大化”。
“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深化,取消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按比例留用”、“超收返还”等各种收支挂钩办法,实行了彻底地收入与支出脱钩,使非税收入管理逐渐步入征收方式科学化、票据管理规范化、财政专户金库化、支出管理预算化、监督检查经常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轨道。
深化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强化财政收支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监督为工作重点,建立起“众参与、广覆盖、宽视角、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格局。
四、细化管理——挖掘投资功效
平泉县财政局在深化财政改革的同时,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细化各项财政管理上,充分挖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民生资金监管方面做到了“严把六制,注重六性”。
实行源头规范制,杜绝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先后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村五保资金管理办法》、《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原始凭证规范意见》、《本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做到“财政资金拨到哪里,财政监督就跟到哪里”。
推行财政报账制,把握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健全完善了国债、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产业化项目以奖代补资金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资金的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办法,确保了财政民生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
采取一折直通制,保障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2004年以来,该县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禁牧舍饲饲料粮补助、农村低保、抚恤资金、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涉农财政补贴资金,采取“一折通”方式直接兑付给每户农民,共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各类补贴资金2.9亿元,全县11.6万农户、41万人受益,确保了涉农补贴发放的严肃性、透明性、规范性、安全性、及时性和高效性。
注重阳光操作制,确保财政民生资金使用的透明性。该县在新农合基金管理上,切实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把支出情况纳入村务公开范畴,定期向村民公开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落实政府采购制,挖掘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该县把以工代赈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重点工程列入政府采购范围,既节省了工程资金,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又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推行全程监管制,彰显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性。该县充分发挥财政自身监督职能,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机制,丰富财政监督内涵,加速财政管理、监督一体化进程,从制度上建立起财政监督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互补充,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