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连家明/教育“大考”与财政投入
时间:2009/12/30 13:52:5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而高考引致的“群体性焦灼”仍未散尽;与此同时,许多已经或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们,在巨大的就业缺口面前却彷徨无着,甚至与农民工一道成为政府救济的“弱势群体”,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略带讽刺的一道“风景”。再看基础教育,“起跑线”上求公平的吁求也呼唤了多年,然而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那么遥远。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更是突显,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沦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和“替补队”,而恰恰是中国产业发展急需的岗位型操作型人才,却又极度匮乏,成为中国经济的短板,制约了腾飞的步伐。

三级教育现状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教育,面临“大考”!也因此,年初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国内热议的焦点。那么,中国教育的出路究竟何在?

一曰改革。中国教育,真的太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有人说,教育领域是我国计划体制下最后一块顽固的保垒,教育改革,最需要的就是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实际社会各界对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充满期待的同时,对《规划纲要》组织方式、决策程序以及公开征求意见的问题设定和过短的预留时间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核心问题和质疑就是自上而下行政官僚主导意味太强。过度的行政官僚主导,必将严重损害教育的公平和活力。比如各地正在推行的以素质教育为标榜的新教改,由于不顾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现实差距,已经给本就落后的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再次带来新的困惑和伤害。

二曰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之外,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是更加迫切,更加直接,也是更加现实的手段。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具有天然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靶子,占GDP4%的增长目标在规划期结束9年之后仍显得十分遥远。尽管因为统计口径不一,仅靠4%的指标难以就此对投入力度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但教育差钱却是一般人凭直观就能感受到的。因此,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保障和执行力度,拓宽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投入空间,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另一方面,在明确政府责任“边界”的基础上,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责任,夯实教育公平的根基,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三级教育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赶超型的发展战略,拼了资源、拼了环境、拼了市场、拼了廉价的劳力,未来还能再拼什么?中国的优势在哪里?从促进和谐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视角来看,中国最大的优势仍在于人,并且是高素质的人。换言之,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看教育。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由衷地呼唤,教育的“战略地位”莫真的只是“略占地位”,真如此,危矣!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73059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