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中国养老金:隐性缺口与显性结余
时间:2018/9/10 10:16:46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8年5期      作者:杨长汉

杨长汉/中央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关于中国基本养老金的隐性债务、缺口、空账等问题,一直是理论、舆论、政策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实际与理论相悖的是:现实当中,中国不是不断形成巨额的显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而是不断累积出巨额的显性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理论所界定的养老金隐性债务、缺口、空账,实质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缺口。客观估计,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本国情是隐性缺口与显性结余并存。基于隐性缺口或者基于显性结余,可以做出不同的政策选择。而基于中国养老金隐性缺口和显性结余并存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本国情,我国需要统筹考虑养老金的政策取向: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短期养老金收支平衡与养老金长期可持续发展并重、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协调发展、加强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坚持并创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隐性缺口  显性结余  养老金政策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隐性缺口的理论界定、根源与危害

    ()隐性缺口的理论界定

    1.隐性缺口

    所谓养老金缺口,就是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及其他收入与养老金待遇支出对比,收不抵支、支大于收、负债大于资产的差额或状态。养老金缺口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关于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其实质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缺口。

    王晓军、任文东(2013)依据《社会保险法》作为制度约束条件,通过精算评估发现我国在2010-2060年的50年间基本养老保险金总缺口折现总值高达35.3万亿元。刘学良(2014)采取精算评估测算2010-2050年我国公民全口径的养老金缺口,折现到2010年,总额高达57.5万亿元,相当于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3%。虽然测算养老金缺口有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但分析各类养老金缺口测算模型可以看出,养老金缺口估计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养老金缺口=养老保险基金累积额-养老金权益净责任的折现值,养老金缺口规模的估算结果不是当期显性的缺口而是未来隐性的缺口。

    显性的养老金缺口,系指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是当期体现为政府财政负担的缺口。隐性的养老金缺口,是指并没有体现在当期财政的账面上、未来需要国家负担的养老金收入与支出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的整体统计。养老金制度包括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混合制等不同类型,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下都有可能产生养老金隐性缺口。在养老金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把社会养老负担转移到未来,也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为一种隐性缺口。

    2.中国养老金空账

    自从中国从现收现付养老金体制转变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型养老金体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质上只是一个名义账户,账户当中并没有实际的资金,因而形成了中国养老金的“空账”问题(孙祁祥,2001)。养老金制度转轨过程中没有建立对“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不足部分的补偿机制,基于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领取的需要,政府利用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挪用在职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所有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形成养老金个人账户实质上“空账”运行的养老金体制(李珍、刘子兰,2001)。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需要未来的养老基金予以补偿,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养老金隐性缺口。

    3.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

    1反映了早期有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的估算当中代表性的估计。

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情况表

 

劳动部社保所

世界银行报告

国家体改办

郭树清

房海燕

王晓军

测算时间

1995

1996

2000

1994

1997

1996

采样范围

全国

沈阳、上海

南京

国有经济

 

全国

测算方法

匡算精算

精算

精算

精算

匡算

精算

测算结果(亿元)

28753

19176

67145

10500

35082

36118

    资料来源:何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报告.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3.

 

    养老金隐性债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1997年我国在新旧养老金体制转变过程中,“老人”没有养老金积累、“中人”养老金积累不足,而政府未来需要承担对这些“中人”和“老人”改革前的养老金支付义务(贾康、张晓云、王敏、段学仲,2007)。广义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政府未来对公民的养老金债务,没有体现在当前的政府债务上,是一种隐蔽的、未来的、潜在的债务,是政府需要最终、统一承担的社会养老经济责任(葛延风,1998)

    因此,狭义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概念与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内涵相同。广义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和养老金缺口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释养老金财务状态:养老金隐性债务侧重从未来的支出负担角度阐释,养老金缺口侧重从养老金未来收支对比结果角度阐释。

    4.中国养老金隐性缺口、隐性债务、空账的理论辨析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缺口、空账是在不同的语境和研究目的下采用的三个不同的概念。养老金空账外延狭窄但针对明确,养老金隐性债务和养老金缺口外延更宽。有的研究和舆论甚至采用养老金赤字、亏空等词眼,实质都是针对养老金空账、隐性债务或养老金缺口,其意在更多地引起舆论和政策的关注。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缺口、空账等概念内涵也互相交叉、互相联系,很多情况下系指同一概念。养老金隐性债务和养老金缺口研究的最初起点是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但理论外延在不断拓宽。养老金隐性缺口是潜在的、未来的、逐步显性化的政府需要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支付需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养老金财政负担。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某些省市某些年份存在养老金显性缺口。在全国来看,我国多年以来不是有养老金缺口而是不断累积养老金结余。我国面临养老金体制转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人口老龄化、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带来的未来的养老金缺口,是一种隐性的养老金缺口。采用养老金隐性缺口的定义,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养老金的国家义务、更好地指导养老金政策制定和制度构建。

    ()中国养老金隐性缺口的主要根源

    1.转轨空账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统一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和支付的基本政策。关于养老金缴费及其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养老保险缴费,企业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7年的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的比例起步、1998年往后每两年提高1%,直至达到8%的比例,个人缴费全部计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关于养老金的发放与支取,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职工个人缴费年限达到15年及以上的,退休后按月发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的基本养老金。对于1997年以前参加工作、新制度实施后陆续退休的“中人”,基本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和过渡养老金构成。对于1997年以前参加工作并退休的“老人”,继续采取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金支付领取办法。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看出:按照新制度,“老人”没有个人账户缴费、“中人”个人账户缴费能力不足,实质上构成了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制度本身遗留了客观的养老金隐性缺口。由于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可以相互调剂,当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职工养老金时,政府从个人账户基金调剂资金用于养老金发放,进一步放大了养老金空账、累积发展成为更大的养老金隐性缺口。

    2000年,《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确定2001年开始在辽宁进一步试点养老金体制改革,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转变为实账。到2014年末,试点做实个人账户的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等13个省市区。政策实际执行的情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个人账户没有做实,而且即使做实了的省市也没有完全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8%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金空账、养老金隐性缺口不断扩大。

    2.人口老龄化

    由于中国1949-1977长期对人口生育实行不加限制的政策,而从1978-2015年全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独特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社会人口结构,同时形成独特的“4-2-1”家庭人口结构。1949-1977年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退休年龄,则中国的老龄化同步加速。到2013年,我国已有2.02亿老年人口,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8%。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2012》当中估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高达32.8%。老龄化构成中国养老金负担的巨大挑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4-2-1”家庭人口结构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客观上成为不可能。

    在老龄化背景下,劳动人口逐年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新常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导致养老金缴费人口数量及其养老金缴费规模不断降低,国家养老金收入将不断减少。与此相对应的是,退休老年人口即养老金领取人口不降反升。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所表明的,2013年我国达到21.58%的老年抚养比,测算2020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要超过31%的比例,2050年这一指标更是高达68%。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人口结构,带来严峻的养老金收入和支出的巨大的“剪刀差”,将带来巨大的养老金隐性缺口。

    3.养老金双轨制与养老金并轨

    我国长期采取“养老金双轨制”:在养老金缴费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在职期间基本不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及其职工分别按工资总额的20%8%的比例固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养老金待遇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由国家财政支付养老金、养老金替代率高达90%左右,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郑秉文,2015)。养老金双轨制既造成了养老金体制的不公平,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我国有700多万个在职行政单位人员,有约3000万个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如此庞大的行政事业单位队伍,在养老金双轨制下长期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而享受高替代率的养老金待遇,势必带来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2015年,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类同于企业的基本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金并轨”。新制度明确改革前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待遇水平相衔接,对并轨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延续原有的养老金待遇并同步参加以后国家养老金待遇的相关调整;对并轨前入职、并轨后退休的“中人”,采取过渡性办法,国家承诺其养老金待遇水平不降低;对并轨后入职的“新人”,全部采用“基本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的养老金模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并轨带来了两大隐性缺口:其一是,改革前没有养老金缴费的“老人”、养老金缴费不足的“中人”视同已经缴纳养老保险费,其养老金待遇不降低,实质构成政府财政未来的隐性缺口。其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总体改革方向是“精兵简政”,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的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缴费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养老金缴费来源越来越少,其养老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规模在未来将相应缩小。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导致我国养老金隐性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尚未被理论、舆论、政策引起高度重视。职工年轻时就职开始缴纳养老金,养老金缴费的购买力按照当期的购买力计值。职工年老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按照退休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资水平领取养老金待遇。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期长达15年以上,待遇领取期也长达15年左右。在如此长的基金积累和待遇领取期间,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侵蚀非常巨大。按照资金复利贴现原理计算,如果每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100元的当期现金20年后的实际购买力将会缩水超过一半。如果每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10%100元的当期现金20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仅仅只有14.9元。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计息方式并未明确是按一年期还是三年期抑或五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基金的记账利率波动在2.25%-2.75%区间,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的水平,势必造成养老金的贬值、带来养老金的隐性缺口。

    ()中国养老金隐性缺口的危害

    1.威胁财政收支平衡

    按照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国家是养老金负担的最后兜底人,养老金隐性缺口最终需要国家财政承担。随着未来养老金隐性缺口的不断扩大,养老金支付在国家财政支出当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如果不能对养老金隐性缺口提前采取有效的对策,将会给未来国家财政支出带来不可承受的压力。

    2.威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财政如果不能填补养老金缺口,国家不能承担社会养老责任,将使整个养老金制度难以为继。养老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度前提。

    3.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养老金隐性缺口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由于养老金缺口问题本身导致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和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实现“社会安全阀”职能。另一种可能是政府采取弥补缺口的不当措施,比如通过超发货币、通货膨胀等方式弥补养老金缺口和财政赤字,导致经济社会状况恶化。两种情况都很可能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加剧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中国养老金的显性结余情况、原由、政策挑战

    在二十多年一片养老金缺口、空账、隐性债务的理论、舆论背景下,在客观现实当中,中国养老金不是出现了巨额的缺口,而是不断累积出巨额的养老金显性结余。

    ()中国养老金结余情况

    1996年以来,随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发展,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逐年增长。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养老金结余规模仍将不断增长。

    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险种,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从1996年至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逐年递增。2012-2015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分别为4592.3亿元、3844.6亿元、3005.7亿元、2302.2亿元[1]2016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43965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到38580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结余达5385亿元[2]2017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为3.27万亿元、支出为2.86万亿元,当期结余4187亿元,累计结余进一步扩大为4.12万亿元[3]。随着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仍将较长时间持续增长。

2  2007-2016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及结余情况

年份

城镇参加养老保险

人数(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

基金收入(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

基金支出(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

累计结余(亿元)

2007

20136.9

7834.2

5964.9

7391.4

2008

21891.1

9740.2

7389.6

9931

2009

23549.9

11490.8

8894.4

12526.1

2010

25707.3

13419.5

10554.9

15365.3

2011

28391.3

16894.7

12764.9

19496.6

2012

30426.8

20001

15561.8

23941.3

2013

32218.4

22680.4

18470.4

28269.2

2014

34124.4

25309.7

21754.7

31800

2015

35361.2

29340.9

25812.7

35344.8

2016

37930

35058

31854

3858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养老金结余产生的主要原由

    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面

    1997年以来,国家把养老金制度的发展重点放在扩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上。2005年以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面的重点是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2005年,《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工作重点拓展到非公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009年,《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相继颁布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迅速覆盖农民和农民工。2011年,在《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推动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城镇非从业居民。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实施,明确全国实行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全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是20多年来国家养老金政策一条主要的、清晰的政策路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带来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6末全国1635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78.6亿元,其中参保企业职工为14679万人。2016年末全国8583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3965亿元,其中参保企业职工达33123万人[4]。期间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数增长了4.25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增长了74.99倍。

    2.养老金支出规模没有同步放大

    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面、缴费人口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养老金待遇领取的人口及待遇领取水平并没有同步扩大。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常年收入大于支出,不断累积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

    3.养老金待遇调整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2004-2015年全国连续11次上调养老金待遇水平,每次上调的幅度达到10%2016年再次上调6.5%左右。虽然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相比于同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水平的增长,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增长非常有限。养老金待遇调整的方法迄今仍然是行政决策的方法,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长效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养老金支出不是越少越好、养老金结余不是越多越好。养老金支出规模应该以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体现养老金待遇社会公平为标准。养老金待遇应该参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养老金收支水平、职工收入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建立长效的调整机制。

    ()中国养老金结余带来的主要政策挑战

    1.忽视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务不可持续性

    我国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缴费与支付方法。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实质上也是现收现付。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体制采取当代人赡养上代人的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财务不可持续: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来源不断减少,无法匹配退休养老人员数量及其养老金领取规模的不断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可行选择是建立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混合的养老金体制,由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分担社会养老负担。中国养老金存在巨大的显性结余,掩盖了人口老龄化挑战背景下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财务不可持续的根本问题、掩盖了未来巨大的养老金收支隐性缺口。整体结余不等于没有缺口、不等于不会有缺口。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2016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等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其中黑龙江省结余为-320亿元、辽宁省为-254亿元、吉林省为-52亿元。如果对未来的养老金缺口不未雨绸缪,只会使中国未来社会养老负担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2.抑制基金积累制养老金体系发展的迫切性

    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由于没有现实的养老金缺口的挑战,导致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轻视、忽视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在1997年就被高度关注,但是直到现在,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依然还是问题。从1991年国家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到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命名为“企业年金”,直到2004年才出台规范的企业年金管理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准备期长达132004年颁布实施规范的企业年金管理办法至今,企业年金又经历了13年的规范发展期。但相比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无论是发展速度、参与人数、基金规模、支付规模等,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水平。

    3.基金投资保值增值成为重要政策挑战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养老金结余。在可预见的将来,结余规模仍将持续大规模增长。养老基金积累和领取的时间周期很长、结余规模越来越大,其最大的挑战是保值增值。在货币经济时代,通货膨胀是侵蚀资产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直到2015年才出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此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收益率长期低于物价上涨指数,客观上使其处于贬值状态。即使2015年开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可以依规进行委托投资,但由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矛盾,目前只有少量省市、少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了委托投资。养老金结余考验政府的投资监管能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养老金投资如果不能保值增值,也将成为社会关注和舆论反弹的焦点。

    三、隐性缺口与显性结余并存背景下的中国养老金政策建议

    从养老金财务收支来看,养老金隐性缺口与显性结余并存是我国基本养老金体系的基本国情,养老金政策必须基于这两个方面、平衡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来做选择。

    ()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中国养老金的显性结余状况明示了当前中国养老金管理现实的关键问题不是当期的、短期的财务收支平衡问题,而是巨额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问题以及险种结构优化、区域结构优化、养老待遇合理提高、制度优化与创新的问题。尽快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优化社会保险险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创新养老金管理体制是当前养老金体制改革的优选项。养老金显性结余的现状,正是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条件。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主要实行省级统筹,有的还只是地市统筹。统筹层次低带来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各自为政、养老金负担岐轻岐重、整体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全国范围内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险“大数法则”效应、为中国现代养老金体系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基础和前提。

    ()短期养老金收支平衡与养老金长期可持续发展并重

    养老金显性结余代表的只是当前的养老金收支状况,养老金隐性缺口势必影响未来的财政收支。针对当前的养老金基本国情,应该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但不能过度,加快建立长效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应该继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面、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金结余的投资运营以实现其保值增值,应对未来的养老金隐性缺口。应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做好当期及未来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积极推进延迟退休和适当提高生育率等政策,保证中国养老金短期收支平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协调发展

    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同时,要深刻理解现收现付制度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财务不可持续的客观规律,加强基金积累制养老金的发展。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发展职业年金、积极推动税延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养老目标的证券投资基金。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社会养老的多支柱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使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协同发展,缓解养老金隐性缺口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冲击。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借鉴国外如美国401K养老金和国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管理政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当前养老金处于显性结余阶段,是设计和实施养老金市场投资政策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养老金市场化投资积累的投资收益、战胜通货膨胀、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可以极大地弥补我国未来的养老金隐性缺口。

    ()坚持并创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体制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是我国针对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特殊的家庭人口结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转轨等多种挑战,借鉴国内外养老金体系发展的经验而做出的中国养老金体制的战略选择。社会统筹有利于发挥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效应,有利于促进养老金体系的社会公平。个人账户制度有利于发挥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把养老金个人缴费和个人待遇相结合从而调动公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在我国当前有巨大的养老金显性结余和未来面临巨大的养老金隐性缺口的大背景下,国家有机会、有能力、有条件进行重大的战略性的养老金制度创新。比如,养老金个人账户管理制度创新,可以探索全部做实个人账户,形成全球最大的、覆盖面最宽的市场化投资运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可以探索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合并,统一形成全球最大的年金基金。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任文东.我国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3(4).

2〕 刘学良.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和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

3〕 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4〕 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J].中国人口科学,2015(1).

5〕 李珍,刘子兰.我国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10).

6〕 贾康,张晓云,王敏,段学仲.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7(9).

7〕 葛延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8(1).

8〕 吴玉韶.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502516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