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问题的财政透视
永州市财政局/刘尤碧
我们把林业、林区、林农统称为“三林”。“林业”作为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现状不同乐观,“林区”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林农”则位于社会困难群体之列。毋庸置疑,解决“三林”问题已迫在眉睫。近期,笔者对永州地区“三林”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财政角度揭示了“三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三林”问题的现状分析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的南端,毗邻“两广”,有林地面积145.2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65.25%,森林蓄积量471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09%。全市有林区乡68个,包括不在林区乡镇的林区村共1375个,生活在林区的人口9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从目前永州“三林”现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经济效益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快林业发展步伐,采取了退耕还林、林业生态保护、封山育林等政策措施,但由于生态林、商品林划分不科学,补偿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加之自身林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木材市场价格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林业发展缓慢。2004年全永州市林业总产值(现价)完成8.36亿元,比上年下降0.8%,不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同时,由于林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在林区出现了读书难、看病难和养老难等现象。林区教育发展也比农区相对滞后,据统计,永州市林区22个少数民族乡,20岁以上的人群45.3%为文盲或半文盲;林区医疗卫生事业令人担忧,大多数乡卫生院名存实亡,无医疗用房、无医疗设备、无医务人员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林农陷入了“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的恶性循环。
2.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在全部的68个林区乡中,目前还有26个乡政府所在地和16个林场场部没有通油路,35个乡没有农贸市场,623个村未通简易公路,755个村未通电,729个村未装程控电话,127个村未通邮,243个村未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由于林区基础设施差,生产生活成本高、方式原始,信息又十分闭塞,加之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多、见效慢,群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价值的提升。
3.林农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的差距愈拉愈大。2004年底,林农人口91.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元(比1995年,只增长了59.1%,滞后于全市农民的平均水平),林农人均支出1487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支出的48.9%。从下表我们不难看出,林农的贫困人口绝对数基本变化不大,而与种粮农民收入相比,差距却在不断拉大。 林农与粮农收入情况比较表 时间 林农贫困人口数(万人) 林农可支配收入 低于粮农金额(元) 林农收入占全市农民 平均收入比例(%) 1984年 58.5 154 80.4 1990年 55.4 188 80.8 1995年 57.4 308 77.9 2004年 56.4 1035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