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建设民生财政的必要性与建议:湖北案例
华中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在当前的国富民穷背景下,建设民生财政有其特殊意义。一方面,从湖北居民消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看,民生状况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湖北财政支出年年增长,民生投入也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未能有效改善与财政民生投入的不断增长形成了矛盾——为何财政支出未能改善居民生活。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打造民生财政,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项目,加大民生倾斜力度,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率,缓和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公共秩序保障。
关键词:民生支出 成本控制 预算改革 居民消费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央和各地的政策方针来看,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共识。政府打造民生工程,必然要以财政实力为基础,其相关活动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情况来反映。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不仅其地理位置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带,其社会经济指标也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湖北的民生财政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当地科学理财水平,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也对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民生财政的定义
目前,学界和官方并没有对民生财政做统一定义。关于民生财政的内涵有几种观点,第一种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学者们称为“民生财政”,鉴于2007、2008年民生支出的高比例,有媒体已经将其称为“民生财政”[①];第二种认为:“民生财政”以公共财政为制度基础,本性就是公共财政,它包含财政收入、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和预算外资金制度等;“民生财政”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财政基本运作模式,集中在关注民生最直接最急需的问题上;民生需求呈现阶梯性特征,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卫生处于第一阶梯需求,科教文化属于第二阶梯,生态和环境保护属于第三阶梯,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服务属于第四阶梯,政府应该按照阶梯属性从低到高依次满足[②]。
无论是哪种定义,都强调了财政“为民服务”的宗旨,只是侧重点和解释角度不同。其分歧有两点,一是民生财政是否包括除财政支出以外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体制等。显然,第一种观点只包括了财政支出,强调财政支出要为人民需求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把钱花在人民生计需要的服务上;第二种观点认为民生财政不仅关乎财政支出,更关乎整个财政体制,是财政根本理念的转变。第二个分歧是民生需求的内容及其次序,目前对于哪些是涉及民生的需求,该如何度量,缺乏官方权威解释,在这些民生需求中,它们的轻重缓急程度如何,也缺乏共识。第一种观点笼统地包括了民生需求的几个方面,但没有对其重要性排序,第二种观点则对这些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应该从满足底层需求开始,循序渐进,不能本末倒置。
笔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民生财政是政府“为民执政”理念在财政上的具体体现,是在当前国富民穷特殊背景下必须采取的一种现实做法,它肩负着处理当前的贫富分化、地区不均的突出矛盾。它以政府财政理念的转变为基础,是对整个财政运行体制的变革,在具体实践中,要考虑到不同的民生需求项目的紧急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处理。
二、从居民消费支出看湖北民生现状
为了解湖北省的民生现状,笔者收集了当地2003年-2009年的系列数据,从中选取GDP和GDP指数,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指数,进行分析,用数字来说明当下湖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GDP指数用于测算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支出与GDP之比用于测算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居民消费指数用于测算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情况。
居民消费支出全称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是指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从消费的性质来看,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居民购买住房或建房用材料所花支出不应计入消费,计入消费的只是代表住房服务的房租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既能反映关乎人民生计的衣食住行和各种服务消费支出,从而反映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居民消费与GDP的比例则可以反映居民消费支出是否与GDP增长呈良性互动关系,因为,消费拉动内需,刺激生产,促进GDP增长,适度的消费增长是GDP良性发展的基础。
表1 湖北省2003-2009年GDP、GDP指数及增长率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湖北省GDP(亿元) |
4757.5 |
5633.2 |
6590.2 |
7617.5 |
9333.4 |
11328.9 |
12961.1 |
湖北省GDP指数 |
109.7 |
111.2 |
112.1 |
113.2 |
114.6 |
113.4 |
113.5 |
增长率(%) |
9.7 |
11.2 |
12.1 |
13.2 |
14.6 |
13.4 |
13.5 |
注:湖北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按可比价计算,上年=100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湖北GDP不仅在总量上呈稳步增长趋势,其年增长率也不断上升。其中,2003年-2007年间增长势头明显,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峰值,其后增长速度由快变稳。
表2 湖北省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绝对量)及占GDP比例
年 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湖北省GDP(亿元) |
4757.5 |
5633.2 |
6590.2 |
7617.5 |
9333.4 |
11328.9 |
12961.1 |
居民消费支出(亿元) |
2188.1 |
2452.6 |
2785.4 |
3124.4 |
3709.7 |
4225.4 |
4456.3 |
消费比例(%) |
46.0 |
43.5 |
42.3 |
41.0 |
39.7 |
37.3 |
34.4 |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相比于GDP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显得比较滞后,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与GDP增长趋势逆道而行。
表3 湖北省居民消费支出指数(相对量)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居民消费指数 |
807.3 |
868.7 |
963.4 |
1074.2 |
1191.3 |
1279.5 |
1352.4 |
增长率(%) |
|
7.6 |
10.9 |
11.5 |
10.9 |
7.4 |
5.7 |
注:①居民消费指数按1978年=100计算;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虽然居民消费指数一直在增长,但增长率呈倒U型,增长率在2004-2006年不断上升,其后不断下降,下降幅度比增长幅度还大,2009年的增长率仅为5.7%,比2004年的7.6%要低1.9个百分点。
表4 湖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比
年 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元) |
1926 |
2134 |
2503 |
2813 |
3300 |
3864 |
4137 |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元) |
6547 |
7277 |
8051 |
8944 |
10593 |
11780 |
12080 |
注:①年鉴中相对应的指标名称为“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为便于理解阐述,在此处改为“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含义不变。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湖北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随年份逐渐扩大。
综上分析,在湖北省GDP保持快速、稳健增长的七年间(2003-2009),居民消费支出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相对量来看,都不及GDP的增长明显,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最慢。这说明相对于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不明显,尤其是农村居民。而正是普通的人民大众在推动着GDP的增长,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和汗水,但他们获得的物质回报并不理想。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在恶化,居民消费总量占GDP比重随年份增长不断降低,居民消费指数的增长率也在2009年降到了七年的最低值。这种不良趋势尤其值得注意。
GDP在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支出相对萧条,其原因有二:一是老百姓手中没有钱,或者手中有钱,但因为对未来的担忧(如对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判断或在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顾虑),不能或不敢扩大消费;二是政府在主导GDP的增长,主要方式有政府投资直接推动GDP,政府自身花费过重等原因。这说明政府在改善民生、转变职能方面刻不容缓。
三、从财政预算支出看民生现状
1.湖北财政民生支出分析
表5-1 2003年-2006年湖北省一般财政支出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一般预算支出 |
540.44 |
646.29 |
778.72 |
1047.00 |
基本建设支出 |
30.72 |
37.46 |
45.20 |
51.16 |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
12.39 |
11.34 |
12.45 |
13.64 |
科技三项费用 |
6.17 |
5.99 |
7.93 |
9.97 |
农林水气象支出 |
6.47 |
6.95 |
9.31 |
14.54 |
教育事业费 |
89.07 |
104.51 |
118.85 |
145.47 |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
25.17 |
27.14 |
34.17 |
44.49 |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
48.55 |
59.94 |
71.14 |
106.99 |
行政管理费 |
57.09 |
69.90 |
94.80 |
111.29 |
城市维护费 |
17.89 |
22.15 |
26.65 |
32.32 |
政策性补贴支出 |
15.44 |
15.46 |
15.91 |
52.49 |
专项支出 |
8.09 |
7.44 |
10.31 |
16.69 |
资料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表5-2 2007年-2009年湖北省一般财政支出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07 |
2008 |
2009 |
一般预算支出 |
1274.27 |
1650.28 |
2090.92 |
一般公共服务 |
221.27 |
265.8 |
308.40 |
国防 |
1.05 |
1.07 |
1.71 |
公共安全 |
109.42 |
125.65 |
137.57 |
教育 |
217.20 |
284.19 |
317.29 |
科学技术 |
18.76 |
23.06 |
25.33 |
文化体育与传媒 |
24.92 |
25.25 |
36.03 |
社会保障和就业 |
211.22 |
281.30 |
343.98 |
医疗卫生 |
66.11 |
95.08 |
139.24 |
环境保护 |
27.21 |
40.92 |
74.15 |
城乡社区事务 |
56.22 |
85.22 |
112.34 |
农林水事务 |
124.78 |
176.70 |
254.92 |
交通运输 |
30.21 |
38.31 |
84.92 |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
82.94 |
125.47 |
-- |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 |
-- |
2.34 |
6.95 |
其它支出 |
82.96 |
79.92 |
248.09 |
资料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0》。
根据湖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笔者把医疗、社保、救助、就业、教育支出视为最迫切的民生支出需求。2007年之前的专项支出里面可能包含了部分民生内容,但由于不好提取计算,在此不计入民生范围。由于2007年起财政支出项目采用了不同的分类口径,为方便比较,把教育视为单独一类,把医疗、社保、就业、医疗统归为社保、医疗、救助大类别,把这几项支出加总归入新类别。另外,政府行政开支对民生也有影响,过大的行政开支必然挤占用于民生的支出,由于2007年后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就没有行政管理费这一类别,行政管理费被分拆到不同的功能类别当中,故不计算2007年后的行政管理开支。表格如下:
表6 教育、社保、医疗、救助及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及其比重
指 标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
一般预算支出(亿元) |
540.44 |
646.29 |
778.72 |
1047.00 |
1274.27 |
1650.28 |
2090.92 | |
教育 |
事业费(亿元) |
89.07 |
104.51 |
118.85 |
145.47 |
217.2 |
284.19 |
317.29 |
支出比例(%) |
16.5 |
16.2 |
15.3 |
13.9 |
17.0 |
17.2 |
15.2 | |
社保、医疗、救助 |
支出额(亿元) |
73.72 |
87.08 |
105.31 |
151.48 |
277.33 |
376.38 |
483.22 |
支出比例(%) |
13.6 |
13.5 |
13.5 |
14.5 |
21.8 |
22.8 |
23.1 | |
行政管理 |
支出额(亿元) |
57.09 |
69.9 |
94.8 |
111.29 |
|
|
|
支出比例(%) |
10.6 |
10.8 |
12.2 |
10.6 |
|
|
|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变化呈波浪起伏状态。由于2007起国家实行新的分类改革,2007年后的“教育支出”除包括原“教育事业费”之外,还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教育行政费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③]。因此,2007年后的教育支出统计口径比以前扩大了很多。2009年教育支出占预算支出15.2%,比2003年的16.5%略低1.3个百分点。在国家大力增加教育支出的大趋势下,湖北需要在教育支出方面多做功夫,弥补差距,以保持教育强省的地位。就社保、医疗、救助等支出情况来看,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07年后,增长幅度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实行新的支出分类标准导致的,当然也包含自然增长因素。
2.支出扩大与民生下降的现实矛盾
我们的各项民生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数量上基本达标,从财政预算报表中看不出严重问题。然而,民众并没有随着GDP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富裕。政府在民生方面投入这么多,理应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为何居民生活状况依然不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近几年,物价、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对老百姓生活造成了明显冲击,老百姓对物价飞涨、工作难找、房价高攀、医药昂贵、上不起学、缺乏社保等问题的哀叹随处可见。
四、建设民生财政的对策建议
1.政府转变理财思路,树立“人民当家理财”理念,化被动为主动。财政收支主要是政府说了算,虽然人大有审议和监督职能,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实效,这是造成被动财政的主要根源。在被动财政情境中,老百姓只能被动接受各项决策,要收什么税,该怎么花费都是由政府说了算,老百姓的权利太少。我国财政的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服务。如何确保有效地为民服务?首先要了解民众的需求。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应该发挥老百姓的发言权,让政府按照他们的需求去做。在实践运行中,要加强人大代表对财政的审议和监督职能,该收什么税,税收如何花,要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老百姓有知情权和异议权,政府必须坦诚面对,耐心解释。当人大代表和老百姓通过后,一项决策方能实施。
2.增强财政透明度,细化财政类目,强化人民群众监督。就湖北省的财政预算报表来看,分类项目过于笼统,缺乏详细说明,让人难以看懂。尤其是自2007年开始,删掉了行政开支项目,而其他支出数目急剧增长,这是财政支出不健康的表现。提高财政预算的易读性,避免水中月、雾中花。可以借鉴香港经验,香港的预算附有四个厚厚的本子,政府里面的开支,每个部门的开支总纲、目、录都会很详细地写在上面,告诉民众政府在这一年里面,要办两个医院,医院的具体地点、每个医院多少钱、有多少床位,政府的行政支出能细到部门有多少人、薪酬多少、每年的开支多少等。财政开支既要具体到不可分解、一看就懂的明细上,也要具体到经费使用个人,确保既能读懂,又能问责,让监督不走形式。
3.优化税收结构,压缩行政支出,确保收支科学规范。近些年,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财富向国家、垄断企业和部分富人阶层集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打造民生财政,必须运用税收杠杆来调整收入差距,提高暴利行业和富人阶层的税率,减免低收入群体的税率,缩小贫富差距。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还可以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价格补贴,确保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太大影响。在政府支出方面,曾有研究表明,1993年—2001年间,湖北省政府成本(行政开支)呈现出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的态势。在湖北政府成本基数原本就很高的情况下,从表6中可以看到2003年-2006年间还在继续增长。2007年之后,由于财政支出分类指标改变,不再有行政开支这一项,但是一般公共服务和其他支出项目增长迅速,2009年分别达到了308和248个亿,增长迅猛。这说明湖北省虽然早就提出要控制政府成本增长,但是成效甚微。打造民生财政,要严格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把行政开支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防止政府权力越位和错位。地方政府要有具体压缩目标,制定可行方案,分步实施。
4.开展公务成本定额研究,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确保财政支出效率。除了做好定岗定员定编之外,还要对随意性较大的公务成本进行量化,制定定额标准。如对出差费用进行量化研究,确定一个合理幅度,避免出差费用因人而异、随意增加的情况,堵住每一个行政开支黑洞。另外,表6虽然反映了民生支出年年增长,但其支出绩效如何,人民满不满意,老百姓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我们无从得知。要确保支出的民生效用,必须对其效果进行考评。考评要以人民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在向老百姓公布支出明细的基础上,让老百姓打分,以此作为改进民生支出的依据。
5.区分民生需求轻重缓急,依据阶梯属性分步安排,彰显民生财政特色。当下,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成为老百姓的四大突出问题。财政应该在这方面倾斜资金,出台各种措施缓解人民生活压力,如加大廉租房的建设,扩大辐射面;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更多的底层群众享受医保;加大教育投入,逆转近些年教育投入萎靡的趋势;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让百姓不再寄托“养儿防老”。另外,在湖北城乡居民消费距离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还应该做好城乡统筹,推进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使农民的福利不断靠近城市水平。
参考文献
〔1〕
〔2〕五中全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0-18/2595280.shtml,
〔3〕陈鉴林.推广预算公开 香港经验可借鉴,新京报.
〔4〕童道友.2002年中国地方财政研究报告:地方政府运行成本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