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胡晨成等/驻马店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时间:2014/2/20 10:01:13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12期      作者:佚名

胡晨成/中国矿业大学;刘昌华/河南理工大学;王爱国/中国矿业大学

 

内容提要: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城镇化占用过多耕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成为必然选择。笔者针对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挂钩”潜力不同的县(区)分级,运用GM1,1)模型预测2010年和2020年农村人口。结果表明,农民人居收入、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等7个指标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的主要因素;县(区)共分为3个“挂钩”潜力等级类型;利用2010年和2020年预测人口,计算出2010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通过2010年、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2007年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对比,得出2010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的“挂钩”潜力。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巨大,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能够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化提高和保护耕地的目的。

关键词:驻马店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潜力

 

一引言

解决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占用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是土地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用地的现实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驻马店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进程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抓手”。中国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以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用地不能再依靠无限占用耕地资源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大要求通过开展“挂钩”工作挖掘现有城乡建设用地潜力,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满足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土地的需求。当前“挂钩”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挂钩”模式、规划编制、法律问题等进行探讨,而对一定研究区域不同发展水平县(区)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研究较少。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黄淮海平原,北纬32º18′—33º35′、东经113º10′—115º12′。东西长191.5 km,南北宽137.5km,总面积15083km2,约占河南省面积的8.9%。东部和安徽省阜阳市相连,西部与南阳市相接,北部与周口、平顶山和漯河毗邻,南与信阳市接壤。驻马店市辖汝南、平舆、新蔡、上蔡、西平、遂平、确山、正阳、泌阳9个县和驿城区。

笔者选取驻马店市为研究区域,区域内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预测出不同水平县(区)农村居民点的“挂钩”潜力,为驻马店市开展“挂钩”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农村居民点面积的数据来源于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县(区)人口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于《驻马店市统计年鉴(2008)》。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掌握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的原因。

(二)指标提取及县(区)分级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驻马店市各县(区)开展“挂钩工作的主要因素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开展“挂钩工作条件、类型相似的县(区)进行分类。“挂钩”主要驱动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主成分分析又称作为因子分析或者主分量分析,主要是通过降维的方法,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指标,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阐述解释原资料中的绝大多数变异,即将原来资料中相关性很高的因子,通过降维转化为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或者不相关的因子。本研究软件SPSS13.0软件实现。

县(区)“挂钩”潜力等级分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最大优点就是将许多不同的因素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分析出来,帮助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是定量研究地理事物的分类问题和地理事物的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笔者在这里采取系统聚类方法,即分层聚类,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把n个样本各自分为一类,然后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距离的比较逐步合并直到把参与聚类的样本都分类为止。这里不需要给定分类的标准和类别数,只是比较客观地从数据自身出发进行分类。类与类之间的亲疏程度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等。本研究软件SPSS13.0软件实现。

(三)GM1,1)模型方法

2007年为基期年,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县(区)2010年、2020年人口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理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兴理论学科,该理论认为一切随机事件都是在一定该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灰色量和灰色发展过程,对看似无规律的序列数据进行适当处理使其变成有规律的序列数据并进行建模,即GM11),G代表GreyM代表Model1分别代表1阶方程和1个变量。运算结果在excel中运行实现。

三、驻马店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一)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根据驻马店市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项显示,驻马店市人均居民点面积249.62m2,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140m2的上限;正阳县人均居民点面积最大,达397.01m2/人;确山县、泌阳县、平舆县、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西平县、新蔡县、正阳县、驿城区的人均居民点面积分别为355.00270.20220.87281.20196.75311.22195.78213.29397.0184.03m2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面积过大、人均居民点用地严重超标主要有以下6方面的原因:

1)驻马店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有些在城镇购房定居,然而其在农村拥有的宅基地并未主动退出,仍然保留着原来农村宅基地。(2)随着近些年来驻马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乡村主干道基本都被修为水泥路面或者柏油马路,但是村中的非主干道和巷道却没有得到及时硬化,造成不邻硬化主干道的住户仍然面临着雨雪天气出行不便的通行状况。因此,一些农户为了出行方便,便在自家毗邻硬化主干道的责任田中修建房屋,而村中原来旧房屋则被抛弃闲置,形成了一户拥有两处甚至多处宅基地的情形。其结果就是导致村庄外围、临近主干道的房屋光鲜漂亮,村庄内部房屋破败不堪,即俗称的“烂心村”。(3)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去世后留下的宅基地,这些宅基地大部分位于村中心部分,然而这些宅基地并没有利用起来,新划分的宅基地继续向村子边缘的四周发展,这样居民点面积不断增大,村庄面积也不断增大,便形成了俗称的“空心村”。(4)一些农户觉得自己的宅基地位置不好,私下与一些农户进行宅基地买卖,够买一些闲置的、区位相对较好的宅基地,而自己的宅基地也没有退还村集体,这就是俗称的农村建设用地非法流转。(5)驻马店市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较为突出,农村宅基地用地处于无偿免费使用的情况下,用地粗放浪费。(6)由于村镇规划发展长期滞后,导致居民点盲目、肆意发展,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加,居民点用地成蔓延之势。

正是由于以上6点原因,驻马店市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人均面积过高。因此,驻马店市存放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无序的村落发展表明其农村居民点有着巨大的整治潜力,为开展“挂钩项目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县(区)类型分级

由于不同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点现状情况不同,因此不同类型县(区)的挂钩潜力有所不同。本研究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分析各个县(区)开展挂钩的条件,预测挂钩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县(区)挂钩潜力。首先,将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县区开展“挂钩项目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这些主要因素,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县(区)分级,挂钩条件基本一致的县(区)作为同一等级;最后,计算出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潜力即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的挂钩潜力。

1.影响“挂钩”潜力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相关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受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龙花楼等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受待整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相对较小。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驻马店市各个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因素。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因素很多,笔者提取了2007年各个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村人口数、县(区)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总人口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指标因素。通过SPSS 13.0实现对主成分的提取(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在SPSS 13.0的运行过程中自动完成),结果见表1。根据主成分的分析结果,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94.6575%,因此分别计算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的负荷值,可知第1主成分在耕地面积(0.9863)、农业产值(0.8059)、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0.7073)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出此3个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的最主要驱动因子;第2主成分在总人口(0.8855)、农村人口(0.7766)和国内生产总值(0.6409)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农村居民“挂钩”潜力的主要驱动因子;第3主成分在农民人均收入(0.76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出农民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挂钩”潜力的较主要驱动因子。说明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总人口、农村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影响“挂钩的主要因素。

 

1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

变量

特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主成分

2主成分

3主成分

固定资产/万元

7.2218

60.1816

60.1816

-0.9797

0.0282

-0.0327

农村人口数/万人

3.1231

26.0255

86.2071

0.5865

0.7766

-0.1106

国内生总值/万元

0.8871

7.3922

93.5993

-0.8715

0.6409

0.0255

工业产值/万元

0.3328

2.7735

96.3727

-0.9499

0.2447

-0.0006

农业产值/万元

0.2062

1.7185

98.0913

0.8059

0.3237

0.1746

农民人均收入/万元

0.1110

0.9254

99.0166

-0.6202

-0.0975

0.7615

财政收入/万元

0.0589

0.4910

99.5077

-0.9237

0.0913

-0.0910

总人口/万人

0.0429

0.3578

99.8655

0.4087

0.8855

-0.1469

人均建设用地/m2

0.0161

0.1345

100.00

0.5450

-0.7731

-0.0234

人均农村居民点/m2

2.32648×10-16

1.93873×10-15

100.00

0.7073

-0.6586

0.0810

耕地面积/hm2

1.11393×10-16

9.28273×10-16

100.00

0.9863

0.1101

0.0055

粮食产量/t

1.18247×10-18

9.85391×10-18

100.00

0.6570

0.5609

0.4751

2.县(区)“挂钩”潜力类型分析

由于驻马店市各个县(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有所差异,因此每个县(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也有所差异,故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不能一概而论。本研究利用前面影响“挂钩的主要因素,对驻马店市各个县(区)进行分类,将开展“挂钩条件和能力相似的县(区)划为一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县(区),研究其农村居民点的挂钩潜力。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耕地面积、农业产值、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农村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影响“挂钩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这些因素,将各个县(区)进行分类,即利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农村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等7个指标,进行区(县)分类。县(区)分类的方法采用聚类分析。运用SPSS 13.0对驻马店市的各个县(区)开展挂钩条件进行聚类分析。

新蔡县和正阳县农村居民点挂钩条件属于一类;泌阳县、平舆县、汝南县、上蔡县、西平县、确山县和遂平县的农村居民点挂钩条件属于一类;驿城区单独属于一类。

从总体上来看,聚类分析的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各个县(区)的实际情况。驿城区是驻马店市政府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在驻马店市各个县(区)最低,开展“挂钩的愿望最强烈,实际挂钩需求最大,笔者将其划归为农村居民点潜力挂钩第1等级区域;泌阳县、平舆县、汝南县、上蔡县、西平县、确山县和遂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人均农村居民点绝大多数都在200-300 m2,是驻马店市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对建设用地需求量,“挂钩成为该区域未来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策之一,将其划归为农村居民点潜力挂钩第2等级区域;新蔡县和正阳县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均在300 m2以上,考虑今后农业生产仍是地区主要发展产业,因此将其划归为农村居民点潜力挂钩第3等级区域。

(三)县区挂钩潜力分析

将驻马店市各个县(区)的聚类分析结果作为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的基本依据,针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县(区),赋予它们与之相符合的用地指标,计算出各个县(区)的挂钩潜力。

1等级是经济发展水平好,挂钩需求大的类型,第2等级是经济发展水平较第1等级较小,挂钩需求也很大的类型,第3等级是经济发展在今后可能是以农业为主,挂钩需求不是很大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县区,确定其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标准。各个类型等级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见表2

              2  各个类型等级县(区)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设置        单位:m2

县(区)

2010

2020

等级

备注

驿城区

75

60

经济发展水平高,挂钩需求量大,

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强

泌阳县、平舆县、汝南县、上蔡县、

西平县、遂平县、正阳县

190

140

未来驻马店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挂钩需求量大,城乡一体化速度快

正阳县、新蔡县

220

190

未来可能以农业发展为主,

挂钩能力弱

对驻马店市各个县(区)总人口和进行预测,依据《驻马店市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人口数据,运用GM1,1)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

                  3  各个县(区)农村人口预测表                 单位:万人

县(区)

2007

2010

2020

总人口

农村人口

总人口

农村人口

总人口

农村人口

泌阳县

97.01

71.88

98.67

65.85

104.08

49.22

平舆县

95.98

71.12

97.62

48.81

102.98

48.7

确山县

51

37.79

51.87

25.94

54.72

25.88

汝南县

79.41

58.84

80.77

40.38

85.2

40.29

上蔡县

139.12

103.09

141.49

70.75

149.27

70.59

遂平县

55.21

40.91

56.15

28.08

59.24

28.01

西平县

85.85

63.61

87.32

43.66

92.11

43.56

新蔡县

104.63

77.53

106.42

53.21

112.26

53.09

正阳县

76.53

56.71

77.84

38.92

82.11

38.83

驿城区

59.49

44.08

60.51

30.25

63.83

30.18

驻马店市

844.23

625.57

858.66

445.85

905.8

428.35

利用上述公式对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预测结果显示,2010年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为72919.79 hm2,占现状面积的46.70%2020年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为15363.43hm2,占现状面积的9.84%。总体来看,以正阳县挂钩潜力最大,驿城区挂钩潜力最小。虽然正阳县未来发展可能以农业为主,属于挂钩潜力的第3等级,但是由于其农村居民点现状基数大,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导致挂钩潜力大。驿城区由于现状农村居民点数量最小,虽然挂钩需求量大,但挂钩潜力最小。其他县(区)的挂钩潜力与当地挂钩的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4  各个县(区)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表

县(区)名称

2010

2020

挂钩潜力/hm2

占现状比例/%

挂钩潜力/hm2

占现状比例/%

泌阳县

7567.19

37.69

4830.57

24.06

平舆县

6958.19

42.87

1674.44

10.32

确山县

8942.19

64.47

889.73

6.41

汝南县

9407.08

55.08

1385.36

8.11

上蔡县

7226.59

34.96

2427.05

11.74

遂平县

6804.23

52.42

244.29

1.88

西平县

4313.38

34.21

1497.71

11.88

新蔡县

6908.88

40.60

1825.35

10.73

正阳县

14662.82

63.13

338.62

1.46

驿城区

129.26

5.39

250.31

10.44

驻马店市

72919.79

46.70

15363.43

9.84

 

四、结论

1.研究表明,耕地面积、农业产值、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农村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等是影响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的7个主要因素。

2.利用影响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驻马店市各县(区)开展“挂钩”的条件能力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驿城区属于第一等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高,开展“挂钩”的条件好;西平县、上蔡县等7个县属于第二等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大;新蔡县、正阳县属于第三等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尽管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较大,但开展“挂钩”的经济基础较差。

3.2007年为基期年,对“挂钩”类型不同的县(区)赋予2010年、2020年不同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并计算用地总面积,与基期年相比较得出2010年和2020年驻马店市农村居民点“挂钩”潜力高达72919.79公顷15363.43公顷。证明驻马店点通过“挂钩”工作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最终实现“不以牺牲耕地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

4.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的限制,本文仅以2002-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时间跨度较小。进一步研究应当选取更多年份的数据,以便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居民点拆旧区在各个乡(镇)的分布,并且落实的地块图斑上,这一点需要与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和县(区)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协调和实地调查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小平.“挂钩”专项规划的几个问题[J].中国土地,2009,12.

2陈秀贵.北部湾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8(10).

3,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

4胡传景.对建立出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制度的构想[J].国土资源情报,2009(8).

5王丽英.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6).

6荣慧芳,胡文海,陈怀录.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6).

7李艳双,曾珍香,张闽等.主成分分析法中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

8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84.

9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祥等.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

10鲍艳,胡振琪,柏玉等.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

1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魏光辉.灰色GM1,1)模型在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4:7-9.

13罗晓玲,周建新,王玉兰,朱爱红.基于 GM(1,1)模型在高校招生人数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普通高校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343-345.

14胡贤辉,杨钢桥,张霞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资源科学,2007,9(3):191-197.

15龙花楼,王文杰,翟刚等.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526-530.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501798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