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张宏霞/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9/12/30 13:50:5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东北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财政教育投资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证。本文对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效益予以较深入、系统的探讨,运用EViews软件分析财政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的财政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财政投资  教育投资  投资总量  投资结构  投资效益

 

    教育是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世界各国无不对教育给予极大的关注与投入。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质及外部性特征,也在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介入教育投资,采取财政支持政策为教育发展构筑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以弥补市场缺陷。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概念在使用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投资就是全部的教育经费投资,包括国家拨款的教育经费,集体投入的教育费用,个人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狭义的教育投资,是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本文中的财政教育投资是指狭义的教育经费投资[①]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从建国一直到改革开放,我国教育经费的投资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同等发达程度国家的水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带动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国家的教育投入在大幅度增加,但国家财政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仍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具体而言,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的现状如下:

    ()我国近年来财政教育投资的绝对数大幅度增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模式的逐步确立,近年来,我国财政教育投资总量基本上处于不断上涨趋势,绝对数值从1978年的75.0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348.36亿元,增长了85.78倍。特别是,自1992年到2006年间,全国教育财政性投入的绝对规模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达到16.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财政教育投资在大多数年份里的增长速度都不是很大,从1998年开始,财政教育投资的增速明显加快,但这是否代表我国的财政教育投资已经足够了呢?这要看下面的相对数分析。

    ()财政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相对数远低于国际水平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投资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公共教育投资是指政府对教育负担的支出或与政府有关的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中间支出。北京大学陈良焜教授等人曾用经济计量模型计算出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见表1

1.  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平均水平

单位:%

人均GNP(1980年美元)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教育投资占GNP百分比

3.29

3.52

3.69

3.84

3.96

4.06

4.16

4.24

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具体看一下我国的情况,我国这一指标主要用财政性教育经费代替,见表2

 

2.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占GDP比重

单位:%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比重

2.32

2.34

2.35

2.40

2.55

2.58

2.78

2.90

2.84

2.78

2.82

3.00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期数据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绝对量增长较快,但相对于GDP增长的速度却显得极为缓慢。我国曾预计在20世纪末,人均GNP将达到800-1000美元,所以按照表1的标准,我国在1994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而实际上,虽然GDPGNP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但从2000年财政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为2.58%这一数据中,就可以判断出占GNP4%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还相差甚远。即使到2006年,这个比重也不过刚到3.00%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财政教育投资近年来有了大幅度增加,但财政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因此增加教育投资是国家财政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当务之急。今后要加大教育投资,在增加政府教育总量支出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拓宽教育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提高财政的集中度来实现,多途径地筹集非财政性教育资金。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结构分析

    财政教育投资结构反映的是财政对教育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是否运用到最需要的领域,哪些领域投入过多,可能造成浪费,而另方面哪些领域投入过少,有待于加大力度投入。教育投资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以下主要从教育投资级别结构和教育投资地区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财政教育投资级别结构分析

    级别结构指的就是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具体是指一个国家公共教育投资用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各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一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具体见表3

3.  财政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

单位:%

年份

小学

中学

高等教育

其它

2000

36.32

31.39

22.29

10.01

2001

36.07

32.17

23.47

8.29

2002

35.74

32.60

24.19

7.48

2003

35.24

33.10

24.37

7.30

2004

35.36

33.57

24.24

6.83

2005

35.07

34.51

23.71

6.71

2006

35.32

34.77

23.11

6.80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

    注:表内“其它”指用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技术教育、中等师范教育以及部分成人教育等的支出。

 

    通常各国财政教育投资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体现了该国教育政策的重点,本质上反映了该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心在普及初等教育,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教育发展的重心也逐步上移。具体看一下部分国家政府三级教育财力分配比例,见表4

 

4.  部分国家三级教育财力分配比例(1990)

单位:%

国家

学前和小学

中学

大学

美国

38.4

37.2

24.3

巴西

48.8

6.9

25.6

日本

29.3

32.2

22.5

韩国

44.4

34.1

7.4

马来西亚

37.9

37.7

14.4

泰国

56.2

21.6

14.6

英国

29.1

44.5

19.4

中国(2000)

36.3

31.4

22.3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投资起步早,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增加中等教育投资势所必然。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教育还很薄弱,因此政府教育投资重点在初等教育。而表中我国2000年高等教育投资的比重为22%,位于该表所列国家的前列,不仅大大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而我国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支出与表中所列的大多数国家相比显得相对不足。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又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财政教育投资地区结构分析

    地区结构有多种分类方法,鉴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这里主要讨论城市和农村财政教育投资不均衡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城乡之间的教育投资差距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用生均教育经费来体现城乡之间的差距。生均教育经费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每个学生平均可用于自身教育的教育经费。其计算公式为:生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总额÷相应的学生人数。这里以财政预算内事业费的生均指标为例,见表5

 

5.  城乡之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

单位:元

年份

普通小学

普通初中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2001

645.28

550.96

817.02

656.18

2002

813.13

708.39

960.51

795.84

2003

931.54

810.07

1052

871.79

2004

1129.11

1013.8

1246.07

1073.68

2005

1327.24

1204.88

1498.25

1314.64

2006

1633.51

1505.51

1896.56

1717.22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各期。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投资,还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资,城市的数量都大于农村,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我们用全国的生均教育经费替代了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②]而全国生均教育经费在数量上远低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数额。因此,上述对比分析结果尚不精确,只能反映城市与农村生均教育经费间差距的变化趋势,即城乡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在继续扩大,而且由于城市人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国人均教育经费,所以这种差距的扩大速度远远快于表中的统计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的分配中,基础教育的支出比例过低,高等教育的支出比例过高。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教育投资的悬殊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互为因果,影响了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今后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出力度,资金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主要可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同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三、我国财政教育投资效益分析

    投资效益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投入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个人接受了教育后,提高了人们的技能,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因此,财政教育投资效益就是指通过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贡献。由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表现就是GDP增长,这里通过建立模型揭示财政教育投资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反映财政教育投资效益。

    为了消除异方差,更好地揭示教育投资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对财政教育投资和GDP取对数,并进行差分处理,用log(GDP)表示GDP的增长率,用log(EDU)表示教育投资的增长率。建立财政教育投资和GDP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如下:

   

    运用EViews5.1分析,结果回归模型残差项存在较为严重的序列自相关问题。为消除自相关,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在模型中使用AR(1)MA(1),圆满地消除了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回归模型中的常数项、解释变量和AR (1)t统计值都一致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都显著地不为零。(限于篇幅,回归图省略)

    由此,得到GDP增长率对财政教育投资增长率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在上述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865,说明log(EDU)每增加1个单位,log(GDP)就相应地增加0.865个单位,表明在1990-2006年期间我国财政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约86.5%。足见财政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通过前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教育投资是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增加财政教育投资有助于促进我国实际经济总量的增长,减少财政教育投资将制约我国实际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保持未来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首要需求是重视对教育的合理投资。为此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

    四、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见,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还需要继续完善财政教育投资制度。

    ()加强对财政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控,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投资采取有差别的调控手段

    对于一般性的基础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出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横向教育转移支付框架。省份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各种形式。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由省级财政根据自身的情况,参照省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对非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实行有区别的资助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教育财政资金配置办法,对不同类型的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对非义务教育中的公立学校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第二,扩大教育券试点范围。第三,完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

    ()完善财政教育经费收入制度,拓宽教育收入来源

    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投资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如,可以适时开征教育税取代教育费附加。通过设定一个浮动税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而且也使中央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应增加教育投资。另外可以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

    ()完善各种监督机制,保障财政教育投资落实到位

    面对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借助于政策和法律来规范和保证教育投入很有必要。具体地说:首先,加强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机关是教育经费的主要管理者。各级政府每年不仅要公布包括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还要定期对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其次,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各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通过各级新闻媒介经常宣传捐资助教的典型,对乱集资、乱收费和乱办班等现象向社会曝光,惩恶扬善,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月第1.

2〕闫伟.“十一五”时期辽宁财政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6(3).

3〕陆铭,陈钊.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

4〕刘书祥,童光辉.财政分权、软预算约束与地区见义务教育差异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3).

5〕张波,周志刚.教育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6(02).

6〕王振东,彭建强.我国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合理规模研究[J.财政研究,2008(09).

7〕沈百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05).

8〕蔡红英.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04).



[]具体包括: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包括:①教育事业费拨款,教育基建拨款,教育科教经费拨款,其它经费拨款。

[]说明:这种替代方法具体参见王善迈的《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一文,《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730495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