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9544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20/F 邮发代号:8-166 投稿邮箱:dfczyj@vip.163.com
专题策划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策划>>文章内容
王忆南等/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局与路径选择——以安徽为例
时间:2016/8/26 7:53:13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16年8期      作者:佚名

王忆南/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汪恭礼/宣城市宣州区铁路工作办公室

 

    内容提要: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帮扶和管理的脱贫方式。本文结合安徽扶贫做法与特点,分析了精准扶贫实践和操作中面临的困境,并对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等环节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精准扶贫  方法  路径

 

    我国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和区域环境,坚持因人因地分类施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以安徽为例,结合当地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对扶贫当中出现的带有普适性意义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并对未来改革路径和具体政策的优化提出建议。

    一、安徽省精准扶贫的做法与特点

    几年来,安徽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识别、管理、帮扶、脱贫”的原则,真正瞄准扶贫对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2014年开始,安徽省全面核定查实贫困村和户基本信息资料,贫困村和户的基本情况、产生贫困的原因、采取的帮扶措施、落实扶贫项目和帮扶人等有关信息,建档立卡,并全部录入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确定的“一高一低一无”[①]的贫困村标准,共识别出各类贫困村3000个。按照国家确定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标准,共识别出贫困户188万个、贫困人口484万。对当年脱贫户及时进行调整的同时,村民严格按照“两公告、一公示”的程序对当年返贫的贫困户进行评定,切实畅通贫困户进出口,实现扶贫脱贫对象动态管理。

    ()科学分类扶贫对象,制定精准帮扶措施

    安徽省以核实数据为基础,科学利用和分析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对贫困村按照生活生产条件恶劣、资源缺乏、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基层组织弱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对交通闭塞、边远山库区以及生产生存条件差、难脱贫的贫困村,优先安排整村移民搬迁,实施整村搬迁扶贫。对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着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切实提高生活生产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对有发展产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支持发展特色增收产业。配好建强村级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村支两委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整村推进,对全省3000个贫困村时间连推3年、包村单位连帮3年、资金连投3年,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贫困户按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分为四类,前两类为扶贫脱贫对象,后两类为社会救济保障对象。对低保户(属于无劳动力户)和五保户,实施政策兜底脱贫,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加大五保救助标准。重点帮助一般贫困户和低保贫困户就业能力和提高劳动技能,支持发展劳务、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通过实施项目扶贫增加收入,确保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75万以上。

    ()建立“包村、包户”制度,实行定点帮扶机制

   安徽省省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5个市、31个重点县,248家省直单位、中央驻皖单位、省属企业、大专院校定点帮扶31个重点县并包扶一个村。非重点县的贫困村,由所在市、县组织帮扶。全省省市县三级4913个单位共包村帮扶贫困村3000个。帮扶单位对所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组织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188万个贫困户每户都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从2015年起,各帮扶单位选派对贫困村分期分批派驻工作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和扶贫措施。2015年共选派扶贫队员驻村10729名。

    ()立足资源实情,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安徽省紧密结合贫困乡村资源特点,培育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富民产业。创新引导机制,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支持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式的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参与“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开发,使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产业。支持缺乏发展能力和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入股方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按股分红。支持贫困户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办家庭手工业,拓宽贫困户增加收入的渠道。安徽宣城市2014年投入3521.57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21.57万元、自筹3200万元,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茶产业。安徽省红新制茶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一。该公司采用“基地+农户+标准化”经营模式,收购农户鲜茶叶高于市场的价格,茶农户均增收5000元,带动贫困户家庭600余户脱贫致富。

    ()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快速推进光伏扶贫

    安徽省因地制宜开展光伏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县利用贫困村荒山荒坡、设施农业或农业大棚等建设光伏电站,重点支持无劳动力、无资源、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鼓励贫困户带资入股,增加贫困户基本生活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从20152020年,在31个重点县用6年时间建设光伏电站96万千瓦,实现受益贫困村年均增收6万元左右,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2015年在31个重点县选择贫困户30万户,每户建设13千瓦的家用光伏电站,共计90万千瓦。其中利辛、金寨、岳西、泗县、阜南5个县作为试点,每个县选择贫困户5000个、贫困村30个开展光伏扶贫,共选择贫困户2.5万个、贫困村150个,共计8.4万千瓦。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大力开展智力扶贫

    该省按照“以县为主,先试先行”的原则,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给予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免学费和助学金,实施顶岗实习、校内资助。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完善校内资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助政策。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校内资助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阶段资助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孤儿学费减免政策,只要在省内学校就读,无论是哪个学段,均可以免收学费直接入学。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让知识改变他们命运,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4年共投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②]资金51.77亿元,救助213.8万人次。

    ()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

    安徽省鼓励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到培训机构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可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扶贫对象可参加其户籍所在地公共职业训练基地组织实施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可按规定享受适当的生活补助。针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全面落实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有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员。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开发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对零就业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进行托底安置。2014年,累计拨付6.8亿元,就业技能培训完成人数35.7万人,公益性岗位开发54131个,开发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4000个,组织13601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二、新常态下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安徽省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始终贯穿“精准”二字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有序操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探索了一条精准扶贫路子。2014年底全省贫困人口401万人,与2011年底790.2万人相比,减少389.2万人,下降了49.3%2014年底贫困户数157万户,与2011年底253.8万户相比,减少96.8万户,下降到下降了38.1%;到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7.46%,与2011年底14.7%相比,减少7.24个百分点。2014年底与2011年底相比,全省20个国家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95.7元增加到8062元,增幅55.2%,增加了2866.3元。但安徽仍有贫困人口401万,处于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扶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精准扶贫实践和操作中,和全国各地一样,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

    ()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定难,影响了精准识别机制的实施

    安徽省按照国家确定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标准识别扶贫对象。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定是申请扶贫对象的必经程序,是精准扶贫有效实施的基础。但由当前家庭收入的多样性、隐蔽性,对申请或已申请扶贫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核实缺乏有效的办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扶贫对象“进出”的甄别,影响了精准识别机制的实施。一是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家庭成员的组成包括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和共同生活的所有人员。而现实生活中,出嫁女儿和招来的女婿算不算赡养义务人?在子女丧失赡养能力前提下,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算不算祖父母、外祖父母赡养义务人?独生子女成家后,如何计算家庭人口?这种家庭关系的复杂性,造成了在调查核定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时无法准确把握。二是外出务工农民出具的收入证明真实性无法确认,工资福利以现金支付、实物、股权分配、购物卡等多种形式样性发放,加上就业灵活性和收入不稳定性,对工资性收入核定带来困难。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因素、个体差异影响,农产品价格随市场供求而变化,家庭农业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存款利息及财产出租等隐性收入核实也较难。

    ()贫困人口体力、智力、能力等差异大,导致扶贫难以满足个性化

    2014年,安徽省减少贫困人口8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8万人。2015年,力争全年再减贫人口75万人以上。但在贫困人口中,有的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导致这样的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很难脱贫。一个贫困家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的家庭成员,治疗费用就成了沉重负担。长期生病和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导致其他家庭成员失去了脱贫的信心。不少贫困人口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辍学,文化素质状况较差,发展家庭经济无管理能力、没计划、缺技术;外出务工与其他人相比,只能做一些挖煤、建筑等苦力活,收入差距很大,影响了家庭脱贫进度。一些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思维观念陈旧,思想消极保守,安于现状,缺少主动脱贫意识,没有发展动力。也有些贫困人员有强烈的脱贫愿望,且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知识水平低,缺少引导,观念不明,思路不清,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综上所述,贫困家庭经济基础不同,贫困人口体力、智力、能力差别都很大,帮扶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导致个性化扶贫要求难以满足。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效果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能力弱化和引导措施不当,导致部分扶贫项目实施的效益不明显、质量不高。一些农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经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引导群众种什么,而是领导叫种什么就号召群众种什么,结果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导致贫困户雪上加霜,脱贫无望。也有一些农村干部,为了出政绩,在选择扶贫产业时,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盲目建产业基地。由于体制不全、管理不善、技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颗粒无收,导致扶贫资金打了水漂。有些帮扶单位和帮扶千方百计地争取扶贫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少数群众或干部为了当前的一点点利益或一己私利而推三阻四,导致一些扶贫项目投资“流产”或停建,错失发展良机。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畜产品、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贫困农民已形成了传统经营习惯思维难以适应市场规律,在市场风险方面无法规避,经常遭到市场变化的灾难性打击和损失。特别在产业扶贫中,由于市场发育不良,一直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有的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有的扶贫开发的产品甚至背离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贫困户怨声载道,雪上加霜。

    ()客观条件限制,增大了精准扶贫压力

    多年的扶贫开发,安徽省剩下的贫困程度深、区位较差、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户或贫困村,传统产业增值提升难,发展支助产业增收致富更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水平和条件较差,无法抵御旱、涝、雹、霜、风、雪和虫害、疫情等能力低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精准扶贫增大了压力。一是大别山区人均可用耕地面积较少,80%的面积为库区、沿河低洼易涝区和山区,高岗、丘陵地易受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深山区易受霜冻冰雪灾害,沿河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山高岭大,地形地貌极其复杂,道路养护和建设成本较高,尚未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已成为制约精准扶贫发展当地经济的一大瓶颈。二是涵盖六安北部、阜阳南部以及蚌埠、宿州、淮南部分地区的沿淮行蓄洪区,现有行洪区16处、蓄洪区4处,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为保障全局、防洪减灾,奉命行蓄洪,导致政策性因灾返贫比例大。三是皖南深山区大多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偏僻,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产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主动脱贫、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薄弱,多以分散经营和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规模小,整体效益难以发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滞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农业农民增收困难。

    ()扶贫资金管理不力,影响了精准扶贫成效

    2015年,安徽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7.32亿元,比上年增加2.26亿元;支持大别山区和皖北的专项资金7.6亿元。如何用好管好这些扶贫资金,直接影响精准扶贫成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扶贫资金在十多个部门分散管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扶贫资金的分配和安排上又没有明确划分各自的投入内容和范围,彼此间缺乏有机的协调,结果在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形成了多方争利、多龙治水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一些扶贫项目交叉重复,扶贫资金使用分散,难以统筹规划,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上级下达的一些扶贫项目,规定县乡基层政府要有资金配套。但是,目前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结果很多建设项目由于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往往在用完上级的钱后就难以为续,最后成了“半拉子”工程。同时,要求配套的规定也造成地方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大,新增债务增多。三是扶贫资金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环节多,被闲置滞留、卡压抵扣、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真正用于扶贫的资金大为减少,部分项目不能按期建成投产。四是扶贫项目,分级配套拿钱,每个级次都要考察论证,都要进行检查验收,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费用,加大了管理成本。同时,在资金分配还未做到完全科学、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基层单位为争取项目资金而想方设法地向上“游说”、“活动”,为某些部门和个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五是扶贫资金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投”前重视,“投”后监督检查较少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级通常是在资金投放后就算完成任务,至于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应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既没有指标规定,也没有人监督,一切由地方政府去操作,扶贫投资的效益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和制度保障。

    ()扶贫优惠政策的诱惑,干扰了精准扶贫工作

    随着扶贫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在扶贫对象申报过程中,不少人想通过隐瞒实际情况,出具虚假证明,虚报家庭收入等手段骗取扶贫资格。一些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户标准的,不愿退出扶贫范围,故意隐瞒家庭成员收入变化情况。在扶贫优惠政策的诱惑下,一些村在数字弄虚作假,千方百计地争取“贫困村”,借扶贫挤占浪费扶贫资源。很多县乡政府争先恐后地争取国家、省级贫困帽子,而不愿“脱贫摘帽”,担心一旦“摘帽”,每年数千万元的扶贫资金就没了。少数地方政府借扶贫圈国家财政的钱。如媒体曝光,截至20157月底,马山县扶贫资金结转结余9234.14万元,其中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转结余7056.14万元。同时,一些帮扶人员宣传动员不到位,贫困人员仍然存在“要我脱贫”的被动思想,扶贫项目资金无偿提供,没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实施好坏与自己无关,养好养坏不心疼。一些帮扶人员思路不清,习惯于用包办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一些面子、形象工程也随之发生,结果“好心办坏事”。部分乡镇领导和扶贫工作队员思想懈怠,措施不明,推进不力,如媒体曝光,巴塘两乡党委书记被就地免职,丹巴县对56名到岗履职情况差,未按规定要求到村开展工作的选派第一书记或第一副书记扣减补助,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一些乡村干部群众观念不强,在办理过程中,优亲厚友、讲人情、讲关系,甚至将扶贫款用于偿还村级债务、解决社会矛盾等。一些单位领导执政理念有偏差,为完成扶贫任务,弄虚作假,虚报脱贫政绩和脱贫人数。如媒体曝光马山县脱贫人数中,有财政供养人员343人,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等等。少数干部滥用扶贫款项,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3年至20155月,安徽全省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农职务犯罪1292人,占同期立案总人数5184人的24.9%。其中,贪污贿赂类涉农案件中,涉农资金领域594人,占这类案件人数的64.9%

    三、新常态下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准扶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立足实际,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系统谋划和推进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作用,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是一项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作用,从严从实核准家庭收入

    核准家庭收入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前提。谁都知道家门塘深浅.,农村社区微组织对身边的人和事最熟悉,并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自然村内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等农村社区微组织的力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意义和目的,做通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理清家庭收入来源,算清家庭年度收入,并根据自家的实际年收入,对照贫困户标准,主动申请退出扶贫范围或申请登记扶贫对象。根据贫困群众申报情况,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地进行调查摸底,具体掌握一家一户的家庭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情况明、底数清,认真识别。摸底结束后,分自然村召开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等参加的评议会,将贫困群众申报家庭收入情况、摸底调查情况提交评议会讨论,根据讨论结果,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初步确定扶贫对象。以村委会名义,将初步确定的扶贫对象分别在其所居住的自然村张榜公布,征求意见和接受群众监督。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上报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审核确定贫困户后,再次分行政村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报上级部门复审确认。无论哪一级公示后,对征求的意见进行调查核实,把征求的意见和调查核实情况提交群众代表再次讨论评议,并将征求的意见、调查核实情况和讨论评议结果二次张榜公布,保证公平公正、精准识别。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建立完整的档案,做到县乡有电子档案并联网、村有登记簿、户有登记卡。同时,县乡扶贫对象信息系统要与房管、车管、户籍等联网,切实做到的动态监管,使扶贫对象进退据可查。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作用,采取精准分类帮扶措施

    不同贫困家庭和贫困村的需求都有差异,同一贫困村内不同贫困家庭的需求也有区别,同一贫困家庭内不同贫困人口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我们要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和贫困村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有步骤有计划地满足贫困村、贫困家庭和人口的不同需求。在科学分类和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时,要充分利用农村社区微组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贫困程度和基本情况清楚了解优势,组织他们身边的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户代表进行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结合讨论和征求的意见,把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大病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列为救助对象,纳入低保,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对特困户家中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帮助他们创业和就业;对天灾、市场变化而造成贫困的,通过信贷、融资等手段,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于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且扶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针对各自的条件和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矿帮扶措施;对已经超过贫困标准的,要时刻关注,防止返贫,采取提供信息、金融贷款等手段巩固脱贫成果,调动他们创业致富的热情,推广他们脱贫经验,引导更多的贫困户积极脱贫。根据贫困村基本条件,结合农村社区微组织收集建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措施。如对基础设施差的贫困村,采取以水、电、路建设为重点帮扶手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经济基础差的,考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的,选择产业扶贫政策。

    ()加强农村社区微组织建设,充实精准扶贫力量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主体,承担着贫困家庭和人口登记、建档立卡,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贫困村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等重要职责。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现在农村基层组织管的事情越来越多,经济、政治、维稳、计生、民生等无所不包,造成基层干部疲于完成上边硬任务,对扶贫也只能应付。全面加强村民组、党小组、农民合作组织等微组织规范化建设,村民组长、党小组、农民合作社社长等微组织负责人由那些有本领、有能力、有威望、事业心强的村民担任。充分发挥微组织作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村民组每名致富能手、党小组每名党员联系1户贫困户,有针对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扶贫对象的识别、确定,扶贫项目的规划、选定、实施等扶贫工作,动员他们主动参与调查评议,征求他们的意见。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民事纠纷通过党小组等微组织协调处理,就地解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切实加大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帮助改善通水、通路、通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解决饮水难、行路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贫困村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水源条件差,居住分散,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规模、水源,合理布局,对离城镇较近贫困村采取延伸城镇供水管网的办法;对离城镇较远、人口较集中地方采取兴建集中联网的办法,彻底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优先改造贫困人口较多和产业发展急需的贫困村路网,接通出境路打、通断头路,砂化、硬化田间道路。加快对没有通动力电的贫困村农网升级工程,确保实现贫困村三相动力电全覆盖。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贫困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整合村庄规划编制、农村住房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建房救助等政策资源,对自然条件恶劣到不可生存的贫困户搬迁,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在中心村镇落户定居,妥善处理搬迁贫困家庭和搬入地住户之间的关系,确保搬得出、住得下、能脱贫。全面开展以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活污水、垃圾的有效整治和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切实解决地质灾害区、深山区、生态保护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不断减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

    ()整合各类扶贫发展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炒各的菜,同拼一桌席”,县乡政府应创新整合资金管理机制,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专款专用”的原则,打破部门条条管理界限,整合扶贫、民政、农发、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变分散为集中投入,捏指成拳,攻坚克难。一是各类资金整合后,要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科学评估,突出帮扶重点,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明显、可持续发展项目,一次性将资金安排到位,实现扶贫项目共建,扶贫资源和信息共享,力求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二是随着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各级政府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增加各类扶贫发展资金预算,逐步提高产业扶贫项目和到户的资金比例,让扶贫对象直接受益。三是搭建社会扶贫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个人捐资或认领扶贫项目,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财政扶持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个人投入的扶贫项目,形成社会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四是利用财政贴息政策,积极开展贴息或无息创业贷款,引导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向扶贫领域,以满足贫困村或贫困户生产发展需求。五是在确定扶贫项目时,必须科学适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数量、规模以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确保上马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防止项目铺排过多而产生“半拉子”工程。同时,将扶贫项目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减少投资失败而产生损失,提高抗风险能力。

    ()建立多元化、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跟踪问效

    建立扶贫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贫对象和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监督作用,引导村民组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等群众代表监督扶贫项目建设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确保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在阳光下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各项政策的宣传,使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增强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吃透扶贫政策,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实现动态管理。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特别农村社区微组织积极参与扶贫,鼓励和引导扶贫对象主动申请进退,营造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帮扶人员的业务能力、政治理论、廉政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能根据扶贫对象申请的详细情况和特点,熟练掌握调查取证、审核评析、测算、质询等各种方法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三是加快扶贫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车辆管理、户籍、社会保障、税务、卫生等部门联网,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扶贫对象的各种信息,把这些信息与扶贫对象家庭资料进行比对,及时性、准确性地识别扶贫对象,有效防止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出现“作弊”行为。实现县、乡、村以及各帮扶单位联网,加快扶贫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四是扶贫项目选择和扶贫资金安排上要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监督作用,吸收村民组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等群众代表积极参与,增强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弄虚作假、张冠李戴和人情项目,真正使扶贫项目受贫困群众欢迎、获益。五是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微组织监督作用,吸收村民组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等群众代表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以便于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监督检查,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六是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一把手、驻村工作队员考核问责力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以此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一把手和驻村帮扶干部积极性,同时也保持必要压力。七是健全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加大对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虚假报账造成资金流失、挤占挪用、贪污受贿等违规违纪违法的处罚力度,确保扶贫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24).

http://www.whfp.org/fupinyaowen/lingdaoguanhuai/2014-04-14/1766.html.

2〕安徽省精准扶贫“多点开花”.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ncb/20150717/article_3334854.shtml.

3〕播洒阳光迈步小康——点击我市扶贫工作.

http://www.xuanwww.com/news/ttlm/2015-10/18/content_314229.htm.

4〕安徽省扶贫办.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皖扶办〔201532).

5〕我省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救助水平稳步提升.

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5/2/28/9278028154971.html.

6〕安徽省600万名学生享义务教育资金.

http://www.ahcz.gov.cn/portal/zdzt/msgc/mtjj/1419353560830636.htm.

7〕警惕“精准扶不贫”反噬扶贫成果.http://www.ah.xinhuanet.com/2015-10/13/c_1116802390.htm.

8〕巴塘两乡党委书记被就地免职.http://news.163.com/15/1023/04/B6J8SUBD00014AED.html.

9〕安徽省通报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情况.http://www.ahtv.cn/c/2015/0901/00589904.html.

 



[①]“一高一低一无”指行政村贫困率发生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穷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两免一补”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3号 邮编:110032 电话:024-22706630
辽ICP备06001706
你是本站第5502127访客